2025-08-31 21:01
如今,96岁的涂平安住在秦皇岛市海港区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里。客厅陈设简素,茶几上整齐摆放着泛黄的老照片和一枚枚奖章,沙发旁的柜子上,一身厚实的深绿色旧军装叠得方方正正。老人起身,轻轻抚摸着旧军装,思绪似乘上时光列车,将尘封的往事娓娓道来。
涂平安展示老照片和奖章(摄影:程宁)
从鄂中平原的抗日儿童团长到铁道线上的电务老兵,他的人生轨迹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更在铁路通信事业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29年5月,涂平安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市林家沟。1944年春,年仅16岁的他目睹日军践踏家乡,毅然加入抗日洪流,先是担任儿童团长,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很快又参加八路军,拿起武器保卫家园。“那会儿就一个念头,把鬼子赶出去,让乡亲们过上安稳日子。”老人回忆起当年,眼眶泛起湿润,而眼底深处,却燃烧着从未熄灭的坚毅火焰。
1945年3月,涂平安正式参加抗日革命工作,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江陵县组织部担任通信员期间,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线,将重要情报及时送达。在江陵县侦察和攻打沙岗战斗中,他乔装成放牛娃摸清敌情,为战斗胜利奠定了基础。随县区小队开展游击战的日子里,他学会了在庄稼地中隐蔽、在夜色中行军,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
1946年,涂平安随中原军区第一旅参加千里突围。“战争历时20多天,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河水,困了就靠在树边打个盹,脚步从未停歇。”老人摩挲着自己的膝盖,“那时犯了严重的关节炎,但也不能掉队!”作为通信员,涂平安在枪林弹雨中保障指挥系统高效运转,凭借着不畏艰险的精神,在无数次战斗中圆满完成任务。
涂平安旧照(摄影:李志坚)
从晋察冀军区六纵队十七旅民运科通信员到第一野战军司令部报务员,涂平安的通信技术在战火中日益精湛。他先后参加了解放保定、清风店、石家庄、元氏等战役,在西安、兰州战斗中,凭借发报、收报的精湛技术,成功连接起前线与后方联系的“生命线”。因表现突出,他两次荣立三等功,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定为国家行政15级。
“父亲常跟我们讲,他这一生最骄傲的有两件事:一是不断学习通信专业技术,二是在工作中没有犯过错误。”涂平安的儿子说道,“父亲一路走来,将热爱的通信事业从抗战年代带到了和平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涂平安一直坚持学习。他先后在晋察冀军区通信工程学校报务系、西北军区第一速成中学、沈阳通信学院速成系学习,将军事通信技术与理论知识深度融合。在西北军区司令部通信枢纽部任纠察台队长、沈阳军守备部队任通信连长、股长、营长期间,他带领学员进行系统的发报训练,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精干的报务员。
身穿旧军装的涂平安(摄影:程宁)
1976年,涂平安转业到铁路系统,从此与铁道通信结下不解之缘。从北京铁路局古冶电务段副段长到天津电务段副段长,他把军队的严谨作风和通信专业特长带到了铁路工作中。“铁路通信是行车安全的神经中枢,一点都马虎不得,就像战场上的电台,不能出半点差错。”这是涂平安在工作中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古冶电务段工作期间,他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后的救助工作,帮助铁路职工盖起了临时性住房,还深入信号工区跟班作业,很快熟悉了铁路信号设备的性能和维护要点。
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儿子涂先生当兵复员后来到铁路从事通信工作。“从小家里有很多《无线电》杂志,我是听着电台的发报声长大的,所以对通信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涂先生每每与父亲聊起铁路通信的进步,俩人都有聊不完的话题。
1989年5月,涂平安从秦皇岛电务段离休,但他始终关注着铁路事业的发展。每当在新闻中看到高铁飞驰而过,他总会感慨:“铁路的通话柱、电话交换机、电话所这些都成为历史啦,从模拟通信发展到数字通信再到如今的5G技术,铁路通信真是日新月异,铁路不光修到了拉萨,还修到了国外,这都是一代代铁路人奋斗出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