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08:49
海淀区建西苑小区停车问题困扰居民多年,消防通道堵得水泄不通,绿地便道地锁遍布,停车与通行的矛盾不断升级。仅2024年,相关投诉就高达600余件。停车治理迫在眉睫,如何协调利用现有资源扩充停车空间?各方诉求各不相同,协调工作困难重重。同时,小区“踩”在海淀与石景山的界线上,改造还涉及跨区协商……面对诸多难题,属地如何推动各方“有事好商量”?记者前往现场寻求答案。
变化
从天天投诉到心情舒畅
近日,记者来到建西苑小区,一进小区就看到路侧崭新的车位线,一些车位上标有“共享”字样,车辆停放秩序井然。
“现在多敞亮,车有地儿停,道路也顺畅。以前可不是这样!”聊起曾经的停车乱象,居民王先生打开了话匣子,“以前道路两侧、人行道上、单元门前和绿化带里全都停得满满当当。地锁到处都是。锥桶、三轮车都用来争抢车位。”
王先生手机上还保存着曾经拍摄的照片:小区道路狭窄的就停单排,宽敞些就停两排甚至三排,人行道上也停满了车。“甭管路原本是什么样,都被乱停乱放的车辆挤得只剩一条窄道。”
楼前不仅停满机动车,也是非机动车的主要停放区,导致道路更为狭窄。“连日常出行都困难,消防车更进不来。”居民张女士说,想把里边的车开出去,得让外边的挨个挪车。物业工作人员坦言,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挪车电话,这也引发过不少邻里矛盾。“有的车主一时半会儿联系不上,上班上学肯定着急。”
据了解,小区始建于1999年,当年曾是海淀区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由于面积大、住户多,该小区以中央大门为界,分成了两部分,由建西苑第一社区及建西苑第二社区共同管理。仅2024年,两社区收到的停车相关投诉就多达600余件,几乎天天都有人投诉。
建西苑第二社区党委书记李蕊告诉记者,小区住户近万人,平时停放的车超过1500辆,规划车位却仅有862个,且大多是固定车位或早已被长租,小区有一半车都见缝插针地乱停。
此外,停车设施老旧,收费价格低,缺少严格且明确的停车管理办法,这些使得停车难题雪上加霜。李蕊说:“因为停放成本低,有的居民把好几辆车都停进来,最多的一户同时停了7辆车。不少周边上班族也图便宜把车停到小区里。”
协商
两年沟通各方 寻找破局之路
面对越来越多的停车争议和居民纠纷,两个社区商量着,必须找到根治之法。“一是要拓展停车资源,二是要规范停车管理。”李蕊告诉记者,这条破局之路从2023年开始,经历重重困难,花了整整两年。
(1)30次协调后转变解题方向
属地田村路街道及两个社区最初希望从小区外帮居民寻找更多停车空间。小区位于海淀与石景山交界,周边商务楼宇均属于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双方展开协调,八角街道积极帮忙,商务楼宇很快为居民开放了部分错时共享车位。可这一方案并未起到理想效果。田村路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刘薇说:“距离有些远,居民停车一来一回得走将近半小时,遇上刮风下雨更不方便。”居民需要的是能在家门口便捷停车。
于是,街道将目标转向增加路侧车位。小区东侧是田村城市休闲公园,北侧是阜石路高架桥,西侧和南侧分别是八角东街和八角北路。能施划车位的只有八角东街和八角北路。这两条路也属于八角街道。双方再次跨区沟通,但经过一番考察,这两条路并不具备施划路侧车位的条件,这一方案只好作罢。
这时有居民提出,希望东侧公园腾出一部分空间改造成停车场。带着居民的提议,街道工作人员与海淀区园林绿化局沟通,可按照规划性质,该区域属于园林绿地,无法改造。
前前后后大约协调了30次,方案全都落空。刘薇说:“继续想办法,但解题思路得从小区外转向小区内。”
(2)重新划定空地管理权限
“小区底商与人行道之间有一片空地,多年来一直处于失管状态,若利用起来能开拓出不少车位。”李蕊解释说,小区边界刚好“踩”在海淀与石景山的界线上。底商归田村路街道,空地却属于八角街道。这导致空地成为外来车乱停乱放、僵尸车随意占位的混乱区域。
要有效利用这片空地,首先要厘清管理权。2024年5月,两方属地及区城管委、民政局、园林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召开跨区协商会,最终重新划定了管理权限。以人行道靠近底商一侧的路缘石为界,绿化带及人行道仍属于石景山管辖,但空地划归海淀管辖范围。
空地管理权限明确后,田村路街道立即制定停车方案。“设置抬杆,施划车位,底商和居民错时共享。”李蕊说,设想虽然美好,最初与商户的沟通却不顺畅。
“居民停车困难,可把我店前的地儿拿出来共享,我的车停哪儿?”“以前来我店里吃饭的客人可以免费停车,现在还得交停车费,影响经营怎么办?”沟通会上,商户纷纷表达自己的担忧。
“一定在不影响正常停车和经营的前提下制定方案。”李蕊向商户保证。又经过一轮轮沟通,方案终于得到商户和居民的一致认可。“错时共享的大方向没有变,空地可施划115个车位,商户白天使用,居民下班后停放。但我们根据商户的实际需求留出了员工车位,同时外来车辆前两小时免费停放。居民晚上有地儿停,也不增加顾客购物就餐的成本,商户经营基本不受影响。”
(3)方案调整十几次寻找最优解
小区内道路和绿化的改造也在逐步协商推进。有居民提议,可以适当缩窄人行道宽度,或将双侧人行道变为单侧人行道,腾出更多空间用来停车。这样一来,看似人行道变窄了,可车辆不乱停后,行人反而有地儿走。这一想法很快获得大多数人的赞成。
但大家对绿化改造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希望减少绿化增加车位,有的则坚持保留绿化作为休闲娱乐空间。直到2024年小区东侧公园完成升级改造,工作人员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继续沟通的契机。刘薇说,公园与小区仅隔着一道栅栏,公园升级后不仅环境优美,还配备各类休闲娱乐设施。于是属地与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协商,给栅栏开了几个小门,居民不需绕路,从小区里可直接进入公园,公园成为居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
时机成熟,属地立即再次启动居民协商。刘薇说:“有了更大、更好的绿地空间,居民态度发生改变,认为改造小区内少部分绿化对休闲活动影响不大。”于是属地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对小区空间进行调整改造并公示。经测算,改造后小区内可新增600多个车位,加上底商空地前的100多个车位,总共可新增车位700多个。车位数翻了近一番,这让属地和居民都感到十分欣喜。
改造方案刚敲定,居民又为管理方案争论起来。没车位的居民希望小区所有车位全部共享,已有车位的居民则要求保留。“我们发放调查问卷、倾听每位居民的想法,寻求多数居民都接受的管理方法。”李蕊说。
“最后我们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居民李先生向记者介绍,已有固定车位的车主凭“五证合一”可保留车位,新开辟的700多个车位全部共享。“停车实行阶梯收费,首辆车享受优惠价,第二辆贵一些,第三辆再贵一些……停得越多收费越高,这样能减少一户居民多辆车占位的情况。”从改造到管理,方案调整了十几次,最终找到了一个让多数居民满意的方案。
改造
700+车位启用 配套细节逐步完善
物业相关负责人韩雪坦言,数月前终于盼来施工启动,协调工作仍然没有停止。小区绿化高于路面,改造车位过程中,需要降低绿化高度。施工时却发现绿化下方埋着管线。“自来水、燃气管线都来自石景山。”韩雪说,属地再次协调石景山相关部门,改管线、降高度。改造过程只移栽小型花木,原有树木全部保留,只在树与树之间施划车位。“不过,小区空间宝贵,树坑前窄窄一条缝我们也没浪费。停不了机动车,就划上线停非机动车。”
8月初,700多个车位施划完毕,停车管理正式启动。李蕊感慨,两年来,她已数不清开了多少次协调会,虽然遇到重重困难,但大家“有事好商量”,一次次沟通,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近一个月来,小区面貌的改变肉眼可见,停车难题得到极大缓解。”她告诉记者,目前改造还未彻底结束,细节还在逐步完善。属地正进一步协调新能源充电桩的安装以及非机动车停放区的优化。“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小区还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