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12:13
北京站以东三百米,静谧的盔甲厂胡同内,坐落着一座自带红色基因的酒店——北京中安宾馆。1935年至1937年期间,这里曾居住着两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名震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正是在当年的盔甲厂13号完成,而这里也一度是爱国进步青年的避难所。
初秋的阳光穿过树梢,落在北京中安宾馆眼前这栋黄绿相间的楼房上。大门旁的外墙上,一块刻有“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北京居住地旧址”的木质牌匾静静悬挂着,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尘封在时光里的峥嵘过往。北京中安宾馆总经理冯彦兵介绍:“1935年10月,斯诺被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聘为自由撰稿记者,于是他当时辞掉了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教职,搬到盔甲厂13号来居住,也就是目前我们宾馆的所在地,他在这里连续居住了两年。”
北平最惬意的秋天,原本正藏在这样的胡同里。然而,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局势愈发危急,“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此时,斯诺没有置身事外,一直支持燕大学生的进步事业。盔甲厂13号的小客厅,就这样成为了乱世中的一方“安全岛”——学生运动领袖谋划的请愿书、宣言、声明,在这里秘密讨论、起草,再经翻译、油印,得以保存。
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宣传教育处一级主任科员方东杰介绍:“‘一二·九’运动前夕,地下党员们在斯诺家里,商量了游行活动的具体步骤,游行前夕,斯诺夫妇把《平津十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了英文,分别送到了驻北平外国记者那里,请他们往国外发电讯。除此之外,他还联系了很多驻平津的外国记者,前往采访、报道‘一二·九’爱国运动。”
时过境迁,如今,斯诺家的小客厅原貌已消失殆尽,但驻足在中安宾馆的庭院内,透过墙上张贴的几幅黑白老照片,这里所见证的一个个历史片段却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冯彦兵说:“我们院子中悬挂的这些照片其中一幅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士,她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领袖陆璀,她当时受斯诺的保护躲藏在斯诺家中,也就是盔甲厂13号期间拍摄留下的。还有一幅照片是海伦为斯诺拍摄的整理行装、准备出发去到保安的一个重要瞬间。”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推荐下,斯诺由盔甲厂13号启程,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陕甘宁边区,成为来到这个红色区域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在保安,斯诺与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对话,收集了长征第一手资料,并到达宁夏豫旺堡红军西征总指挥部,总共记录了14个笔记本,拍摄了30卷照片,历时四个多月。采访完成后,斯诺又返回了盔甲厂13号,在这里他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
然而,就在斯诺落笔之际,卢沟桥的炮声轰然响起。北平,这座见证了无数风云变迁的古都,在日军的侵占下顷刻间变得面目全非。这时,斯诺毅然选择挺身而出,掩护那些被日军列入搜捕黑名单的抗日爱国志士脱离险境,盔甲厂13号又再度化身爱国者和进步青年的避难所。方东杰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北平沦陷,斯诺掩护了很多学生离开北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还同意一些东北的流亡革命者在他的住所,也就是咱们说的盔甲厂13号安放发报机。斯诺对此曾经说过:我的住所很快成了某种地下工作部了。”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一年后,中文全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正是这样一部跨越国界的纪实巨著,首次让世界得以看到中国革命的真实图景,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心与力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指出:“斯诺以他的个人视角,把他的见闻用这样一本书呈现出来,也把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前途的思考,革命对解决中国落后贫困和遭受侵略的命运,这样一种政治和社会的分析传播出来。包括后来到中国来的白求恩,他们都是首先通过《红星照耀中国》来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革命,了解中国的抗战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今,踏入中安宾馆,《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封面上那个吹响“抗战之声”的红色身影,几乎随处可见。宾馆内有一座专门为斯诺设立的小展厅,一件精心复制的红军八角帽格外引人注目。当年斯诺在延安给毛主席拍照时,发现缺少一顶合适的帽子,便将自己的红军帽摘下递给毛主席,拍下了那张非常有名的毛主席在窑洞前戴着八角军帽的照片。照完相,毛主席又将军帽端端正正戴在斯诺头上,自此,斯诺始终将帽子带在身边。一顶红军帽,见证了“红星照耀中国,精神远播世界”的佳话。
在展厅的书柜里,各式封面不同的《红星照耀中国》格外醒目。冯彦兵说:“我们今年上半年从世界各地不遗余力地收集了12种语言版本、在不同时期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每晚8点在宾馆会开展斯诺文化讲解活动。我们与斯诺相关的研究机构也保持了非常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都会开展不同的座谈会及交流会。”
也正因这份独特的文化印记,中安宾馆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客人,其中七成以上都来自于世界各地。今年六月,一位来自瑞典的历史老师特意选择居住于此——《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他从年轻起就读过很多遍,而这已是他第三次来到中国。那么,在今天,斯诺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冯彦兵说:“斯诺当年希望他传播的是一种架桥的精神,沟通东西方的交流,在新时期,我们作为文旅接待的窗口单位,也希望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贡献我们的力量。”
京华烽火 盛世中国
九一八事变的枪声,古北口长城的烽火,北平学子的呐喊,卢沟桥上的弹孔……80年前,历经生死抗争,中华儿女浇灭漫天烽火,京华大地赢得凤凰涅槃。80年后,昔日战场已成繁华街市,救亡呐喊化为朗朗书声,奋发图强的中国已成长为守护人类和平安宁的中坚力量……追寻,是为了警钟长鸣;纪念,是为了化剑为犁;缅怀,是为了催人奋进。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北京新闻广播、交通广播、外语广播联合推出15集特别报道《京华烽火·盛世中国》。让我们追寻烽火印记,在历史回响中感怀先烈,见证盛世繁华,凝聚奋进新时代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