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13:56
颐和园年度大展
“园说Ⅶ—— 南迁北返 移珍永续”
在颐和园博物馆、德和园扮戏楼举办
这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磅展览
以1933年至1951年颐和园文物
南迁北返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
通过160件(套)历经战火洗礼的珍贵文物
再现了这批国宝跨越十八载
辗转万里“南迁北返”的故事
让国宝成为
历史的讲述者
展览采用“文物自述”的叙事方式,
让沉默的国宝成为历史的讲述者,
带领观众重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感受一代文博人
以生命守护文明薪火的壮举。
颐和园博物馆馆长荣华介绍,
20世纪30年代,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
为避日军侵略战火,
1933年起,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
颐和园、国子监等北平各文物保管单位,
将珍贵藏品陆续转移,
开启了一场横跨10余省、
行程数万里的文物南迁北返行动。
这批文物先后存于上海、南京,
抗战全面爆发后,
文物分三路西迁,
历尽艰险藏于川黔滇。
1945年,抗战胜利后文物东归南京。
后因解放战争的快速发展,
1948年底至1949年初,
部分单位所藏文物精品运至台湾。
1950年起,
留存大陆的万余箱文物陆续北返,
少部分存于南京朝天宫库房。
这场人类文化保护史上的壮举,
最终使这批中华文明瑰宝
分存于大陆与台北两地,
共同诉说着守护的传奇。
郎窑红瓷观音尊
经烈火淬炼方能彰显本色
清郎窑红瓷观音尊
回忆起1933年3月28日的那个清晨,
语气中仍带着紧张:
“从1931年起至今,
敌寇步步逼近。
东北沦陷、热河失守,
华北亦危在旦夕。
我们在关外的兄弟姊妹
或被毁于战火,或被盗至海外。
如今,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南下避乱。”
尽管前路未知,
它仍坚定地表示:
“纵使山河破碎,
但我依然坚信,
苦难的中国必能浴火重生,
犹如我这身引以为傲的窑红一样,
经烈火淬炼,方能彰显本色。”
花矾红海水龙纹瓷盘
裹棉花包纸系绳保护周全
“战况危急,
密函命令我们尽快撤离,
但我们数量众多,
若无周全保护,
一旦发生意外,损失重大。
像我这样的瓷身如何安全装箱呢?”
清康熙青花矾红海水龙纹瓷盘
细致描述了当时的装箱过程:
“先用一块厚棉垫在身下,
身上再铺一层薄棉。
之后再叠放好另一位兄弟,
接着用棉花把我们一起裹好,包纸、系绳。
这样几个兄弟叠加打包好后,
放入铺有厚稻草和厚棉的木箱内。
我们躺在里面,
四周缝隙再用棉花塞好。”
1933年5月,
文物从金利源码头抵达上海,
暂时栖身于法租界天主堂街
仁济医院旧址的仓库里,
一待就是三年。
“临时库房的保存条件并不理想,
我们不时要面对霉菌和煤烟的威胁,
还时常能听到火警的尖啸声,
令人心慌。”
直到1936年夏,
南京朝天宫新库房竣工,
文物迁移至此,
才暂时有了一个适宜保藏的居所。
钟表为媒
诉说文物守护故事
在颐和园博物馆西配殿展厅中,
法国十九世纪铜镀金珐琅围屏式钟
配合着投影设备,
在墙面呈现钟表以及心率动效画面,
心跳与秒针同频共振,
为文物赋予了生命,
这一创新展示让沉睡的文物焕发生机,
以时间为主线,
串联起历史见证与当代观者的情感联结。
钟表的背景幕布循环播放着
《重返南迁路》微纪录片:
镜头追随策展团队
探访上海法租界仓库旧址、
南京朝天宫、重庆安达森洋行旧址、
乐山安谷祠堂等文物南迁关键站点,
配合专家解读、1933年行政院密电
及手写装箱清单等珍贵档案影像,
以多维叙事唤醒尘封的历史记忆。
■时间:至11月16日
■地点:颐和园博物馆、德和园扮戏楼
■票价:展览免费(颐和园博物馆及德和园需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