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15:20
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第21军在武装舰队的掩护下突袭广东大亚湾。国民党守军因兵力分散、戒备松弛,被日军迅速击溃。
仅仅十余天,惠州、广州接连沦陷。无恶不作的日军将抓来的东江百姓绑于桥上,充当刺杀练习的活靶。南粤人民坠入家破人亡、水深火热的深渊。
在这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敌后点燃抗争之火。
肖自力
华南师范大学 教授
在广州沦陷后,党中央又再次指示广东党组织负责人要在广州及其他敌占区开展敌后游击战。
1938年10月15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东莞组建了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领导者是25岁的东莞青年王作尧。
王作尧曾接受军校的正规训练,他凭借卓越的军事素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激励无数青年投身革命道路的青年楷模。
与此同时,隐蔽在香港闹市区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一场秘密会议正在进行。28岁的曾生抱着热切回乡抗日救国志愿,通过毛遂自荐,最终争取到了返回东江组建敌后抗日武装的任务。
1938年12月2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组建而成,曾生任总队长。迅速聚集起来的东江子弟兵与当地工农群众相结合,在惠阳、宝安两县境内展开有声有色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元旦,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其他抗日武装在东莞苦草洞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
从此,由曾生和王作尧分别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彼此策应,相互配合,先后收复沙鱼涌、宝安南头等失地,打通了内地与香港乃至南洋的交通线,初步打开了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局面。到1939年底,在坪山圩、乌石岩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曾庆榴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原主任
这两支部队,还有别的地方的一些部队,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后来经过中央的批准,成立了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等等好几支部队。
日军占领广州后,由于战线过长,已无力发动大规模会战,全民族抗战随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此时,面对风起云涌的敌后抗战形势,国民党掀起反共逆流,并波及华南。
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纠集重兵,对活跃在惠阳、宝安、东莞一带的曾生、王作尧两支队伍展开大规模围攻。
生死存亡悬于一线!
5月8日,中共中央从延安发来急电:“在此局势下,我必须大胆坚持在敌后抗日游击战,同时不怕(摩)擦,才能生存发展。”
电文还对回防抗日前线的工作做出了具体的指示:“曾王两部仍应回到东宝惠地区,在日本与国民党矛盾间,在政治与人民优良条件下,大胆坚持抗战与打(摩)擦仗,曾、王两部决不可在我后方停留,不向日寇进攻。”
这一指示犹如黑夜的明灯,为深陷困境的曾、王两部带来了希望。
根据党中央“五八指示”精神,曾、王两部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分别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和宝安阳台山区,重建抗日根据地。
王勇
广东南方红色文化研究院 研究员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经历了1400多次大小战斗,重点开展了城市游击战和海上游击战,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七个大队。
东江纵队成立后,继续展开了一系列的抗日行动。他们积极开展杀敌立功竞赛,鼓励战士们英勇杀敌,为国家和人民的抗战事业贡献力量。
尹德慈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主任
华南敌后战场沿江、沿海地带多,毗邻港澳和南洋,属于盟军对日作战的前沿地带。
邵维正
中共党史专家
我们党的武装力量保卫华南,使华南的斗争走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们扎根于群众当中,坚持不懈地展开斗争,对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有重要的作用。
抗战期间,东江纵队转战东江两岸、港九敌后、粤北山区,控制着数百公里的海岸线和通往香港的交通要道,对敌作战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