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17:51
如今,走进海淀建西苑小区,道路敞亮,路侧车位线崭新,一些车位清晰标有“共享”字样,车辆停放秩序井然。这样的场面令很多居民倍感欣慰。此前,小区里的消防通道堵得水泄不通,绿地便道地锁遍布,仅2024年,相关投诉就高达600余件。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破局之路从2023年开始。彼时,面对高企的停车争议和居民纠纷,建西苑第一、第二两个社区商量,必须找到根治之法。一开始探索“做加法”,经30次协调后发现方案并不适配,旋即转变解题方向。瞄准存量资源,积极协调各方,重新划定空地管理权限。在此基础上,倾听多方声音,适时抓住小区东侧公园升级改造的契机,将小区内道路和绿化空间释放出来,为停车所用。规范管理与拓展资源两手抓,最终让这个老小区新增了七百多个车位。
车位数翻了近一番,两年攻坚背后是耐心与“向心”。一位参与改造的社区书记坦言,她已数不清开了多少次协调会。向外找寻停车空间,距离远了不方便;从绿化改造中腾挪空间,有人欢迎有人不舍;车位启用了,多少用于共享,多少用于固定……居民意见不一,只有一次次沟通才能一步步推进。这份耐心,也是基于“向心”的底气。面对失管空地,两方属地及区城管委、民政局、园林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听闻需要帮忙,跨界单位也主动配合。在具体车位共享上,既想方设法推动应享尽享,也理解店家“客人停车”的担忧,关照各方声音,最终凝聚了最大共识。也正是这份难得的坚持,让建西苑小区解决了停车难停车乱的老大难。
人们常说,城市治理是“天大的小事儿”。常见如此次案例中的停车难停车乱,还有如老旧楼体的修缮与加固、公共设施的维护与保护,细碎如垃圾桶的摆放、健身器材的分布等,桩桩件件都是居民关切,都关乎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各类小区数量庞大,群众利益诉求多元。随着城市更新的持续推进,“存量”的难题、“增量”的课题与“变量”的考题相互交织。而城市治理中的纠纷大多不涉及一眼明辨的是非,常常是各有各的道理。从相关部门到居民群众,每一环都可能成为“问题”,也可能成为“方法”。面对问题,秉持“各进一步”的姿态,遇到分歧,拿出“各退一步”的谅解,这才是真正务实的姿态。
认真打理好共同的生活空间,每个人都是主人翁。各方相向而行、积极参与,才能找到最优解,积蓄行动力。熔“参与感”与“获得感”于一炉,“越共治、越获得、越参与”的良性循环将愈发畅通。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