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印记|腰系绳子下怒江,他用18个昼夜抢通抗战生命线
国资小新

2025-09-02 17:56

胜利

小新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一批由党领导的爱国民族工业企业冲破重重艰难险阻,生产救国、支援前线,书写了一部轰轰烈烈的实业救国史诗,也留下了诸多承载着抗战记忆的珍贵文物。这些爱国企业,很多是如今国有企业的前身;这些爱国员工,很多是国企人的前辈;这些爱国壮举,早已融入红色血脉,成为国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新特别推出“国企先辈抗战印记”系列策划,带您走近抗战时期的遗址、文物、书信等,以物证史、以史溯魂,一起重温那些镌刻着赤诚与担当的红色故事。今天为您带来第十期《腰系绳子下怒江,他用18个昼夜抢通抗战生命线》。

央视纪录片《我的抗战》中曾这样叩问:

“在中国西南,近代以来,最悲壮的事件是什么?——是修筑滇缅公路。

最恢宏的实践是什么?——是修筑滇缅公路。”

这段掷地有声的话语,在中交二公院企业展示厅里有了具象的呼应。展柜中,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二公院原副总工程师黄京群的滇缅公路任命书、抢修惠通桥嘉奖证明与“光华甲种一等奖章”静静陈列。

抗日战争时期,黄京群先后担任滇缅公路桥工队队长、桥渡处处长、工程段段长、桥梁组组长等职,因抢修滇缅公路惠通桥,获当时国民政府颁发的“光华甲种一等奖章”。

黄京群滇缅公路任命书(左)、抢修惠通桥嘉奖证明(右)

泛黄的纸张上,斑驳痕迹仿佛仍带着硝烟的温度;褪色的奖章里,凝结着黄京群与同仁们为保通战时交通线视死如归的赤诚。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这些实物的印记,重温那段悲壮而恢宏的历史实践。

山河破碎,筑桥修路交通报国

黄京群,广东省开平县人,1914年6月出生,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桥梁工程),曾参加茅以升负责的钱塘江大桥施工。1935至1936年参加武汉长江大桥初步计划。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黄京群远赴西南工作,参加贵昆铁路路线测量和云南叙昆铁路施工。

1937年秋,日军侵占华北,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彼时的中国,工业孱弱、物资枯竭,国际援华物资却无法入境。

面对不利的战争形势,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拨款200万元,指派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负责打通滇缅公路。随着上海、南京相继沦陷,这条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陆路通道将成为维系抗战的生命线,其修建已刻不容缓。

1937年12月,抢筑滇缅公路工程正式开工,云南省在保山成立滇缅公路总工程处,1938年2月,又设立桥渡工程处。同年8月31日,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之躯修筑的滇缅公路初步通车。1939年,为改善道路状况,黄京群开始参加滇缅公路的桥梁工程建设,直到抗战胜利。

滇缅公路

全长1146.1千米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1939年至1942年,经滇缅公路运送的军需物资达50多万吨,还有不计其数的民用物资。滇缅公路的建成,不仅仅是物资的通道,它更是中国抗战成功的保障之一。

在抗战史上,滇缅公路的建设被称作奇迹。英国《泰晤士报》曾这样评价它:“滇缅公路堪与巴拿马运河相媲美。”

身先士卒,十八天抢修惠通桥

惠通桥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道,连接云南怒江东西岸的保山和龙陵,被誉为“抗日功勋桥”,在我国抗战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2年,日军长驱直入侵占滇西时,为了阻止日军继续深入,滇缅公路的工程人员炸毁了惠通桥,由此形成了中日两军隔怒江对峙的局面。

经过了两年的战斗,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对密支那发起了攻势,滇西远征军开始强渡怒江,展开了滇西大反攻。为早日打通中印之间的陆路生命线,修复和改善滇缅公路成为当务之急。和滇缅公路修建时一样,重新修复惠通桥又成了抢修滇缅公路的重中之重。

1944年,正在修复施工中的惠通桥

桥渡工程处全体人员全力以赴,于1944年6月18日在吊桥位置上抢建临时人行便桥,同时修建东西两岸码头,为恢复吊桥忙碌着。

为了尽快使桥梁复通,时任滇缅公路局桥渡工程处处长的黄京群不顾日军炮火的威胁,身先士卒,腰系安全绳,冒着生命危险下到湍急的江水中测量桥涵水文并制定临时保通方案,同抢修队队长黄渭泉用空汽油桶制成浮筒渡船维持行车。经过18个昼夜的紧张施工,惠通桥在当年8月18日提前修复完成。满载弹药、军械等抗战物资的军车源源不断从惠通桥通过,奔赴前线阵地。

惠通桥的通车,有力推动了滇西的战事,中国远征军在随后的一个月内攻克松山、光复腾冲。

1944年夏美国皮克少将(右一)到滇缅公路惠通桥头商谈修路事宜,黄京群(左二)参与

勇担使命,描绘新中国蓝图

1951年大渡河及飞仙关钢索吊桥工程报告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交通建设尤为关键。黄京群勇担重任,为新中国的交通蓝图挥洒汗水:他审定了康藏公路上关键的泸定大渡河桥与飞仙关桥设计,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首轮方案的设计。

更值得铭记的是,黄京群作为主要编写人员,深度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公路工程技术准则》的制定,以及《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公路大中桥桥位勘测规程》的编制工作。同时,他主持翻译了《苏联桥涵标准图》,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国家《公路桥涵标准图》。这些开拓性工作,为新中国的公路桥梁建设奠定了规范基础、开创了技术体系。

泛黄的滇缅任命书静卧展柜,如同沉睡的路标,指向的,不仅是怒江峡谷间抢修惠通桥的黄京群,更是一代代开路者的背影。

而今,那条惊心动魄的血路,早已被编织进覆盖五洲的壮丽交通图景,惠通桥的悬索,也演化为跨越天堑的一条条钢铁巨龙。

变化的是山河的形态,不变的是开路者的精神。

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疆,从江河疏浚现场到海外建设一线,中交建设者以山川为纸,以钢铁为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支承载着交通强国建设使命的央企铁军,正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作风,向着共同书写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编辑:周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