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小兵张嘎”,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张嘉纹

2025-09-02 18:29


“爹!您耐心地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1944年10月26日,“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表达了坚决投身抗战的革命意志和对胜利的信心与憧憬。到了今年,徐光耀已经100岁了,这一年也恰逢他从事文学创作80年。

身着八路服装的徐光耀,1945年秋摄于河北辛集部队驻地

徐光耀创造了“小兵张嘎”的文学形象,而他自己在参加抗战时,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兵。

1938年春,八路军开进河北省雄县段岗村,有一个班还住进了徐家。当时的徐光耀只有13岁,通过近距离观察和接触,徐光耀发现,八路军是一支不一样的军队,不仅纪律严明,对老百姓和蔼可亲,秋毫无犯,还帮着挑水扫地。到了7月份,八路军要从村里撤走,徐光耀依依不舍,一心想跟着八路打日本鬼子。尽管父亲百般不舍,但最后在徐光耀姐姐的劝说下,让徐光耀跟着走了。

徐光耀参加的是驻扎在雄县昝岗的八路军120师359旅特务营,他表现优秀,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秋,部队整编,成立警备旅,徐光耀从特务营进入警备旅,在锄奸科当文书。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徐光耀被分配到了宁晋县大队当特派员,在那里战斗了三年,“清剿”与反“清剿”,在敌人眼皮底下活动,和死神一次次擦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徐光耀家书

因战争形势严峻,徐光耀有好几年没有跟家里通信。1944年10月24日,他同时收到姐姐和父亲的来信,反复阅读,激动万分。姐姐对这个当八路军的弟弟深感自豪,告诉弟弟自己也参加了革命工作。两天后,徐光耀分别给父亲和姐姐回信。在给父亲的信中,他说:“爹!您耐心地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今年就可以打败德国,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您不信,我姐姐会告诉您现在形势是多么有利。”

在给姐姐的回信中,徐光耀主要表达了对于姐姐走上革命道路的欣喜之情,希望姐弟俩共同引导妹妹也参加革命。

徐光耀5岁丧母,与姐姐的感情最深。他姐姐叫徐志民,在弟弟参军两年后,她就参加了村里的妇救会,当上了妇救会主任,还兼任妇女自卫队长。因抗日工作成绩突出,徐志民被调到县里的临时干部训练班学习,毕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分配到四区抗联做妇女工作。徐光耀的妹妹在姐姐、哥哥的影响下,也追求进步。她因崇拜姐姐,自己改名叫徐敬民,进入白洋淀,找到姐姐,参加了革命,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徐光耀的父亲徐殿奎,是村里有名的木匠。他从开始不舍得儿子参军,到支持八路军抗日,思想转变是巨大的。徐光耀给父亲的一封长信中,汇报了自己的生活,免得父亲挂念,劝说父亲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你不是常常称赞岳母的贤明吗?不是常常称赞岳飞的忠勇报国吗?现在日寇也来侵犯中国,亡国大祸临在每个中国人的头上,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学岳飞。父亲,你也应该学岳飞啊!况且为国抗敌是何等光荣,为人夸耀。即使牺牲了,也是流芳千古。”

书信往来中,在子女的影响下,徐殿奎的觉悟提高很快。1945年12月,徐殿奎忍着寒冷,辛苦跋涉几百里到辛集部队驻地来看望徐光耀。父子俩度过了一周的幸福时光,还照了合影,照片上老父亲面带微笑的表情,透露出他对儿子现状的满意。

抗战胜利前夕,徐光耀离开了锄奸部门,到冀中十一分区(原六分区)司令部任军事报道参谋。1946年3月,调任政治部宣传科摄影记者,后到前线剧社任创作组副组长。1947年1月,到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插班学习。在这里,他得到了创作方法、语言等文学营养。学习期间,徐光耀发表了多篇作品,而且质量高,立了功,留校担任文学组组长。1948年8月,调至华北三兵团,担任《战场快报》编辑,后任新华社兵团分社记者。

1950年6月,徐光耀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由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在“五一大扫荡”的白色恐怖氛围下,冀中军民同仇敌忾、不畏艰险、奋勇抗战的故事。小说出版后反响很大,徐光耀也引起了文坛和读者的广泛关注。

抗战期间的火热生活在徐光耀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成为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58年初,徐光耀在北京开始动笔写作抗战题材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仅仅两个多月,就完成了小说和剧本。1963年,由徐光耀担任编剧的《小兵张嘎》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引起轰动。小说和电影中,聪明机智的抗日小英雄“张嘎子”被塑造得形象生动,让人过目不忘。至今,小说《小兵张嘎》的发行量,已超过1000万册。同名电影也成为抗战文艺的经典,经久不衰。

晚年之时,徐光耀出版了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等书。2024年11月,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徐光耀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

烽火存证——文物里的抗战故事

编辑:杨昌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