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阅兵|“众志成城”筑建“钢铁长城”,天安门广场核心区设计全揭秘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鹿艺佳 何蕊 刘平 蔡代征

2025-09-03 06:58 语音播报

热点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的整体造型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从半空中看去,“众”字造型观礼台沿中轴线红毯向南聚向“钢铁长城”造型年号台,并延伸汇聚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寓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夺取抗战伟大胜利。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纪念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策划设计部部长田忠利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创作团队代表,深度解读年号台、观礼台等重要元素的创作过程。

广场设计凸显“众志成城”主题

田忠利介绍,策划设计部接到任务后,组织9家设计团队参与广场现场布置方案设计,在数百稿方案中最终选定中央美术学院提供的设计方案。设计团队研读史料资料,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的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论述中,提取“众志成城”这一概念,作为广场核心区整体设计的主题,并选择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长城、“三人为众”的意象表达作为主要元素,让公众实现共情、共鸣、共识。

田忠利用“恢宏壮观”四个字概括天安门广场核心区域的整体设计,“不论在现场,还是屏幕前,观众都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大会的庄严、庄重,都能感受到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共创未来。”

“人”是广场设计的核心理念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介绍,作为多次完成过天安门广场设计任务的团队,这次设计创造出了具有新时代气象的视觉记忆,为中轴线增添了新时代的文化意义和内涵。

学院统筹多学科力量,组建跨学科团队进行创意策划。设计任务历时半年,反复推敲,主要设计元素包括三个“人”字形组合而成的“众”字造型、中轴线两侧各七个长城烽燧为主要设计元素的年号台。“如何通过艺术设计语言,把纪念大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反映到会场布置上,相当有难度。”经过设计团队大量的研究分析,最终聚焦到了“人”这一撇一捺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三个‘人’又能成‘众’,众志才能成城。”因此,“人”字形是广场设计的核心要素,广场上的年号台、观礼台等要素,都呼应着“众志成城”这一主题。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钟山风介绍,团队进行了充分的形式语言研究,力求做到“用简洁而有力量的设计来表达厚重的活动主题”。把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准确传达出来。“众”字中的三个“人”原本是上下结构,通过艺术设计,观礼台以胜利羽翼型的“众”字叠加造型,呈现党领导人民,众志成城,取得胜利的图形意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力量。正是因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才取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挽救了国家危亡。反过来,抗战胜利也再次塑造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性格。团队把对纪念活动的深刻理解,转化到空间设计中。此外,“众”字形观礼台还充分考虑到观礼的便利性,座椅缓缓提升,设计了一定坡度,在15度至20度之间,前排较缓、后排逐步抬升,确保观众既能够看到天安门城楼,同时也能看到行进的阅兵队伍,达到最佳的观礼效果。

年号台长城烽燧镂空创意吸睛

在天安门广场上,最吸引眼球的,是托举着巨大数字“1945”和“2025”的年号台。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马浚诚主要参与年号台的设计工作。他表示,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年号台以长城烽燧为主视觉形象,14米高、14个烽燧、14只鸽子象征着中华民族14年抗战历程。马浚诚介绍,长城烽燧造型本身具有力量感和象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团队创意增添了“人”字镂空和和平鸽展翼飞掠的造型,为稳重的整体形象增添灵动感,让年号台更具东方审美。“设计过程中,我们几乎每天调整草稿,不断打磨,很多次推翻重来。我们曾设想过用和平鸽的形象组成和平之门,用胜利的形象组成胜利之门……最终选择了以14个长城烽燧和意象化的‘人’字造型共同凝聚为‘众志成城’。”

此次年号台还采用了渐变色设计,从底座的丰饶金逐渐过渡到曙光红,色彩的变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经历14年浴血奋战,最终迎来曙光,走向胜利。渐变色在实施过程中非常困难,要把颜色数据化,用精密的数字坐标,才能实现两侧年号台的颜色对称。此外,在年号设计上,为让字体更宽厚、识别度更高、造型更稳重,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为年号数字进行了专门的字体设计。

14只和平鸽雕塑 每只都长得不一样

仰望年号台上的和平鸽,飞翔在长城烽燧之间,寓意着胜利与和平的到来。中央美术学院卢征远教授团队精心塑造了这14只和平鸽。自接到任务以来,卢征远专门做了和平鸽造型艺术化专项研究,观察研究鸽子真实的飞翔姿态,甚至对鸽子的骨骼和解剖结构也做了深入学习,对于经典艺术作品中的鸽子形象和中国传统艺术造型手法进行了分析和借鉴。“文献资料的考据研究要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只有眼睛才能捕捉鸽子蹦跳、滑翔、挥动翅膀等真实动作,并把这种观察和感受融入到作品创作中,才能让和平鸽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经过大量调研,团队选取了一种名为“北京白”的鸽子品种作为雕塑原型创作。“这个鸽子品种飞行姿态优雅平和,体型圆润饱满,性格温顺,各方面都很符合和平鸽的形象。”卢征远说。雕塑颜色也有讲究,经过大量上色实验和反复调制,最终为和平鸽雕塑定制了“祥云白”色彩。洁白如玉,白色中透出一点暖意,与年号台“曙光红”色彩交相辉映。

卢征远团队需要在密闭的厂房完成工作——先用硬质材料搭好鸽子的骨架,再用油泥反复塑形,“油泥不易干燥,经得起反复推敲。有时候捏了半天,浑身都被汗水浸透了,进展却只有一点点。”卢征远粗略统计,一只鸽子的诞生,总共需要36道工序。将传统手工泥塑雕刻方法与科技成果相结合,利用3D扫描技术对雕塑进行数字化,确保和平鸽雕塑精准地和年号台连接,为巍峨的长城烽燧增添灵动气韵,强化年号台众志成城、守护和平的象征意味。

曙光红、丰饶金,广场多了不少新色号

在纪念大会现场,专属色彩也是一大亮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陈慰平介绍,“曙光红”渐变色是设计团队专门为年号台原创的新色号。“把渐变色运用到广场设计方案中是具有挑战性的。”看似简单的渐变,其实中间需要经历多个颜色的过渡。“例如,从曙光红到有点像琥珀的黄色、朱砂的橙色……我们希望这些颜色无论是光面还是暗面,都能轻松‘应对’不同强度的光照,呈现出理想效果。”陈慰平说,为了让渐变色过渡自然、正反面颜色一致,要经过多次现场测试。“原本我们想采用传统的手工喷涂工艺,这样颜色调节更方便。但反复测试后发现,手工喷涂容易导致颜色偏差,无法达到颜色百分百统一,于是团队最终选用了精密的数字UV印刷技术,确保颜色精准还原。”

观礼台的色彩也是精心设计。由三个“人”字构成意象化“众”字造型,分别采用了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3种颜色。陈慰平说,颜色的灵感来源和人民息息相关。丰饶金代表人民生活的富饶土地,寓意“根基在人民”;城墙红代表人民铸就的血肉长城,寓意“血脉在人民”;橄榄绿表达了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维护和平、捍卫和平,寓意“力量在人民”。

纪念大会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