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11:03
“震撼!提气!自豪!”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24级本科生袁靖烁十分激动。作为一名“00后”大学生志愿者,本次纪念大会,让他对9月3日这一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9岁的袁靖烁来自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著名的长城抗战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您知道喜峰口吗?”喜峰口,是长城上的一处隘口,位于宽城与迁西交界。长城抗战中,赵登禹将军组织大刀队,在喜峰口夜袭敌军,大大提振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袁靖烁的太姥爷也是一名抗战老兵。“他是炊事员,也参与了战斗,敌人的子弹好几次都是擦身而过。”袁靖烁从来没见过自己的太姥爷,但从奶奶的描述中,他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战斗的激烈、战士们的顽强。“当时的中国军队装备很差,和敌人有很大差距。但他们不惧来犯之敌,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受先辈抗战精神的感染,袁靖烁从小就树立了科学报国的志向,报考了北京理工大学。
来到北京,袁靖烁得知,北京有一条马路就叫赵登禹路。“作为宽城人,感到既亲切又自豪。”虽然是理科生,但袁靖烁通过查阅大量图书和资料,对长城抗战这段历史了解得非常深入。在跟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时,他总是会讲起喜峰口战役和大刀队的故事。说到激动处,袁靖烁一讲就停不下来,却从来没人中途打断。从同学们的眼神中,他知道,即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人们依然会被抗战英烈的故事深深吸引。
“现在的我们强大起来了,武器装备迭代发展,大刀队勇士以血肉之躯对抗敌人机枪大炮的悲壮再也不会重演了。”在阅兵式上,看到我军新型装备集体亮相,飞行梯队依次飞过天安门,袁靖烁心潮澎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北理工人,他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感很重。而抗战英烈的故事,将激励他在科学报国之路上不断前行。“和平来之不易。我们纪念这场80年前的胜利,既是为缅怀先烈,也是为启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