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必胜》文学撰稿之一徐珺蕊:去挖掘历史中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故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倩

2025-09-03 21:01 语音播报

热点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的主创团队中,青年一代扛起重任,文学组也是如此,总撰稿朱海携手池浚、许诺、徐珺蕊,形成一支以年轻力量为主的团队。“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80后、90后手中,你会突然觉得,自己不再是被前辈们保护在羽翼之下的小孩子了。”徐珺蕊说。已经手握《只此青绿》《咏春》《赳赳大秦》等爆款作品的她,把《正义必胜》的创作经历视作一次终生难忘的学习。

《祭黄帝陵文》振聋发聩

今年3月,徐珺蕊进组并接手《正义必胜》的创作任务,主要负责第一场“怒吼吧,黄河”与第三场“不可战胜的力量”的文学撰稿工作。半年来,她几乎从未在凌晨两点前入睡,参考多方建议和已有的创作范例,徐珺蕊与同事们从浩瀚的史料、著作、纪录片中钩沉拣选,搭建起整场演出的文学框架。

其中,把第一场“怒吼吧,黄河”推向情感高潮的《祭黄帝陵文》,以“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的气势发出了中国人绝不屈服的呐喊,在苍穹大地的见证下表明全民族抗战的决心。“《祭黄帝陵文》的文法非常考究,情感非常澎湃。”徐珺蕊回忆,选用《祭黄帝陵文》最初源自一位前辈领导的建议,而“越是仔细研读,我们越觉得这是一部特别了不起的作品。”从演出谋篇布局角度出发,《祭黄帝陵文》亦起到了衔接作用,它上承舞蹈《殇》揭示的南京大屠杀的沉痛血案,下启第二场“红星照耀中国”中延安绽放的精神光辉,充分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殇》的文学动机来自“紫金草女孩”

在呈现《祭黄帝陵文》时,朗诵者并非个人,而是社会各界的群众——对群像以及普通人的塑造,是《正义必胜》中一条重要的创作思路。舞蹈《殇》中,一对兄妹在侵略者枪口下辗转逃生,但最终,哥哥随着一声枪响倒在了南京大屠杀的万人坑里。妹妹抓住哥哥冰冷的双手环抱在自己身上,影像凝成的二月兰在他们身边开放蔓延。

这段舞蹈的文学动机来自“紫金草女孩”。1939年,侵华日军军医山口诚太郎因目睹战争惨状发布反战言论,被军方勒令遣返。他把南京一种常见花草二月兰的种子带回了日本,并将其命名为“紫金草”,寄托期盼和平的愿望。2009年,日本和平友好人士捐资塑造的“紫金草女孩”铜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公园内落成。

二月兰之所以名为“二月兰”,因它能在天寒地冻中凌霜盛开,“它象征着中国人民能在最残酷的严冬里坚强生存的意志,爱与希望一直在我们心中绽放。”配合编导胡沈员为这个节目设计的不断摔倒、不断爬起的肢体语汇,《殇》于遍布血泪的悲痛中透露出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与品格。

把焦点转向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故事

多年来,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舞台作品数量不少,相比亲子、爱情等常见的人物关系,《殇》选择以比较少见的兄妹为切入口。“我们想从更多的角度出发,挖掘历史里相对来说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故事,展现无名英雄付出的巨大牺牲。”徐珺蕊说。

晚会第三场“不可战胜的力量”中,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聚焦于刘老庄连——1943年,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为掩护部队主力转移,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与数倍于己的日军精锐部队激战12小时,全连82人全部牺牲。淮阴人民选送82名优秀青年补入四连,连队被命名为“刘老庄连”,而直到今日,当年82名殉国先烈中,找到名字的只有很少一部分。

《永远的番号》用高度提炼的“母亲”形象展开讲述:在战壕纵横、千疮百孔的土地上,手拿针线的母亲缝补着破碎的大地。她救回了四连最后一位小战士,弥留之际,这个意识模糊的孩子坚持向“娘”说起全连的英勇战斗,喃喃念着他们的番号。小战士终于还是倒下了,但一位又一位母亲站起来,送儿上战场——所有人都是祖国的孩子,当“母亲膝下百万兵”的号召激荡回响,现场600名“藏身”于黄土下的战士挺身而出,一声“娘”喊得所有人热泪盈眶。被赋予重要意义的《正义必胜》,所有环节都经历了细致入微的调整、打磨,但饱含军民鱼水情的《永远的番号》从创作之初起,便一直受到各界专家认可。

独家揭秘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