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6 22:33
编者按:
青山巍巍,绿水迢迢。二十年时光淬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在中国大地生根勃发,化作一条条鲜活的实践之路。位于祖国北疆的大兴安岭,正是这样一片书写奇迹的沃土——这里的人们俯身耕耘林海雪原,抬头遥望北极星空,在减碳攻坚、林下生金、“找北”旅游的多元探索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以坚定步履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
近日,央广网记者从加格达奇启程,直抵“神州北极”漠河,深入大兴安岭各地,探寻绿色转型的密码。一路聆听松涛与人心的共鸣,记录小城人家的生动故事。9月1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走上高高的兴安岭》。敬请跟随我们,一同感受绿意涌动、生机勃发的中国北疆。
央广网大兴安岭9月6日消息(记者张瀚予)秋雨蒙蒙,大兴安岭漠河街头,醒目的标语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让人眼前一亮。多日走访大兴安岭城乡,充分感受到“两山”理念不仅改变了大兴安岭的山川林海,影响了北疆的生态格局,也改变了林区人的命运轨迹。
2023年10月,大兴安岭漠河市入选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同年,大兴安岭地区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做法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连日来,记者走访大兴安岭的山水人家,从多个角度触摸到了“两山”理念林区的转化路径,看到了大兴安岭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奋斗之姿。
大兴安岭的山川林海(央广网发 漠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旅游主导
占据“神州北极”的独特地位,漠河拥有广袤的原始森林、黑龙江源头水域、洁净的空气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92.5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和“生态屏障”。
漠河广袤的原始森林(央广网发 漠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资源丰富(央广网记者 张瀚予 摄)
车辆行驶在高山峻岭间,司机师傅一路十分警觉地观察着路面,怕伤及可能出现的野生动物。他们说:“生态环境好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狍子、雪兔出镜率很高,经常与游客们‘偶遇’呢。”
马在林间自由奔跑(央广网发 漠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大兴安岭深入开展保护林草资源“兴安绿剑”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打击毁林开垦、猎捕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森林资源保持连续增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地域优势,是大兴安岭探索多样化“两山”理念转化路径的着力点。近年来,漠河市大力发展北极村核心景区,打造“最北、极寒”等特色旅游IP,将生态景观转化为旅游收入,冰雪经济、避暑经济成为支柱产业。形成了以北极村为代表的“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模式;以胭脂沟为代表的“小流域治理+旅游景区”模式;以古莲林场为代表的“森林管护+生态产业”模式;以红河谷寒区测试基地为代表的“经济转型+双寒产业”模式。描绘出低碳绿色发展的生动画面,不断擦亮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金字招牌。
呼玛河上游(央广网发 张长虹 摄)
围绕守护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风貌,大兴安岭地区高质量完成森林抚育、森林可持续经营、退化林修复等任务492.68万亩,启动实施呼玛河流域等3个区域“双重”工程项目,全区现有4处国家重要湿地,15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
林下经济支撑
在漠河,有个看不见的“红线”,那就是科学划定的1.35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这个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区面积在全省排名第二。大兴安岭人利用巨大的森林碳汇潜力,积极参与碳汇交易,将“空气”变成可交易的资产,探索生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大兴安岭绿色林海(央广网记者 张瀚予 摄)
秋天的漠河,蓝莓飘香,正值蓝莓收获季,在漠河市西林吉镇黑山村清风庄蓝莓基地,地里的蓝莓果像紫色的星星,密挂枝头。基地负责人关经理介绍,基地一共种植40亩蓝莓,目前已经采摘了20亩。一株蓝莓能产2斤果,60米一垄的蓝莓秧能采出200斤蓝莓果,产量惊人。这个蓝莓基地还给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每个采工每天能挣200元~400元。
蓝莓基地(央广网记者 张瀚予 摄)
大兴安岭林间遍地是宝。蘑菇、寒地浆果(蓝莓、红豆等)、中药材、森林养殖等特色产业,让当地人实现了“不砍树也能富”。
近年来,大兴安岭全面启动林下资源普查工作,出台主要经济植物资源调查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逐步盘清了野生蓝莓、红豆、偃松、杜香等资源底数。全区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到291万亩,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81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346个,全区有40款林下经济产品入选黑龙江“九珍十八品”名单。同时,依托北极村景区客流量,创办了“北极珍品汇”大兴安岭林下经济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入驻产品1000余款,野生蓝莓原浆、果汁饮料、花青素复合液、无糖果干等产品备受市场青睐。
准备进行加工的新鲜偃松塔(央广网记者 张瀚予 摄)
商户正在处理刚采摘的菌菇(央广网记者 张瀚予 摄)
生态文化融合
走进今年6月开业的漠河非遗文创体验馆,一个个色彩鲜亮、纹路精巧的树皮盒、造型独特的兽角帽、栩栩如生的树皮粘贴画琳琅满目,这些凝聚着鄂伦春人智慧的手工艺品,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漠河好物。桦树皮做的冰箱贴、兽皮刺绣钥匙链、印着鄂伦春图腾的帆布包也深受游客喜爱。在北极村旅游景区,龙粤“漠河礼物”文创中心中的主要文创产品,也都带着大森林的味道。
游客购买特色纪念品(央广网发 张长虹 摄)
如今在大兴安岭各地,学生们的研学活动也就地取材,带有浓浓的兴安风格。当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大兴安岭遍地都是花草,蝴蝶、甲虫随处可见,中小学生在研学中动手制作动植物标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让研学旅行更有意义。”
大兴安岭各地文旅部门深度挖掘东北民俗、森林文化、金矿文化等内涵,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积极提升生态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中国最北邮局(央广网发 邵天李 摄)
在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责任”二字。作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试点地区的大兴安岭,发展目标明确,那就是,在林下经济、特色文旅、森林碳汇、寒地测试和生态保护补偿等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成功示范。
一场持续二十年的“两山”理念,为一片林、一群人、一方水土迎来了巨大变迁。如今,高高的兴安岭上,青山为屏、绿水相伴,正在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