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 10:04
北京日报客户端影视频道精选多部经典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那些峥嵘岁月,本期推荐经典影片——《白毛女》。
影视介绍
《白毛女》是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王滨、水华执导,水华、王滨、杨润身、贺敬之、丁毅编剧,田华、陈强、胡朋、张守维、李百万、李壬林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51年3月11日在中国上映。
1951年,该片获得卡罗维发利第六届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7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评奖故事片一等奖。2022年,获得百年百部优质电影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
剧情简介
在华北农村,佃户杨白劳的女儿喜儿和青年王大春正在相爱。地主黄世仁看中了喜儿,设下圈套,逼杨白劳把欠他家的六斗谷子年前连本带利还清。杨白劳拿一冬的血汗钱七块五毛到黄家还利,被逼本利全清,否则用喜儿抵债。并硬逼他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除夕夜杨白劳含恨喝下卤水自杀了,初一悲痛中的喜儿被抢进了黄家,不久被黄世仁奸污了,大春配合张二婶搭救喜儿被发现,逃跑投奔了红军。后来二婶再次帮喜儿逃出了黄家,藏进了深山丛林里,喜儿靠捡奶奶庙的贡品和吃野果活命。非人的生活使喜儿的头发慢慢变成花白。村子里有人看见,传说成收贡品的白毛仙姑。之后大春随部队回到家乡,展开减租减息运动,黄世仁利用白毛仙姑的传说企图动摇民心,为粉碎地主阴谋,大春带领乡亲夜间潜伏在奶奶庙,寻找白毛仙姑......
导演故事
王滨
王滨,山东昌邑人,中国电影、戏剧编导,新中国电影事业开创者之一。1928年随父亲到烟台,在美国教会创办的正华英语专科学校读书。1929年父亲将他转入烟台益文英语商科学校学习。不到一年,父亲又把他安排到英商泰和洋行的保险部和进口布匹部当练习生。1930年在北京大学西洋文学系旁听。同年考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设在北平的联华五厂电影人才养成所,1931年毕业。1931年在影片《故宫新怨》中担任主角。1934年任天一影片公司编导。1936年到山西太原进入西北影业公司工作。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从上海辗转香港到武汉。1938年赴延安,先入陕北公学第25期,再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担任延安总政治部宣传队副大队长。1939年任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导演、副团长等职。1947年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桥》。1950年执导电影《白毛女》,获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1951年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水华
水华,江苏南京人,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
1933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积极从事左翼戏剧运动。1936年留学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来到武汉,参加抗敌演剧二队,奔赴前线演出。1939年去重庆,在育才学校任戏剧教员。1940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担任导演和音乐戏剧系教员。他和王滨合导了话剧《带枪的人》、《神手》、《海滨渔民》。1948年任东北鲁艺文工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电影局导演。1949年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和王滨一起将优秀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影片上映后,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多年历演不衰。该片荣获第6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获中国文化部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1954年,执导剧情电影《土地》。1957年导演了由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林家铺子》,充分显示了他电影导演艺术的成熟与功力,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1959年,执导的剧情电影《林家铺子》获得第12届葡萄牙菲格拉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1961年,凭借剧情电影《革命家庭》获得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1965年,由其执导的革命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1981年,执导的剧情电影《伤逝》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与马秉煜联合执导剧情电影《蓝色的花》。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时,水华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水华的电影严谨细腻、深沉含蓄,洋溢着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奖中,被评为中国电影最佳导演之一。
编剧故事
贺敬之
贺敬之,1924年11月5日生,山东峄县人。13岁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抗战爆发后流亡湖北,继续读中学。1938年底随学校到四川,开始在《新民晚报》副刊上发表诗歌与散文。1940年春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三期学习。
1945年,以民间传说“白毛仙姑”为基础,与丁毅等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具有新特色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剧中主人公喜儿受地主欺凌,逃入深山,长期潜居山洞,毛发完全变白。八路军到来才解救她脱离苦海。这个故事深刻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歌剧在全国各地上演,发挥了巨大的教育作用。该剧被搬上银幕,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获得高度评价,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1956年,以真挚而热忱的感情写下脍炙人口优秀诗篇《回延安》。其他许多诗作如《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都是优秀作品,具有饱满的政治激情和思想深度,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曾任《剧本》月刊、《诗刊》编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
演员故事
陈强
陈强,籍贯河北宁晋徐家河,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47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留下他打老蒋》。1950年,在剧情电影《白毛女》中饰演地主黄世仁,因以精湛演技刻画黄世仁凶残丑恶的嘴脸而一举获得成功。1958年,主演喜剧电影《三年早知道》。1961年,与祝希娟、王心刚联袂主演战争电影《红色娘子军》,在片中饰演椰林寨方圆数百里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南霸天,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印度尼西亚第3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路考》。1975年,出演剧情电影《海霞》。1979年,与陈佩斯共同主演喜剧电影《瞧这一家子》,在片中饰演毛纺厂的老车间主任老胡,这是陈强、陈佩斯搭档的第一部作品。1986年,与陈佩斯共同主演喜剧电影《父与子》,该片是新中国第一部没有挂厂标、独立制作的电影。1995年,凭借电视剧《飞来横福》获得第13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同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2000年,出演电影《鬼子来了》。2005年,主演家庭电影《再见最爱的人》。2008年,陈强获得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在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心中的经典电影形象”评选活动中,陈强获得了“经典电影形象”大奖。
田华
田华,1928年8月3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中共党员,1940年入伍,1990年离休,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原团长,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1940年,12岁的田华参加八路军,作为抗敌剧社的文艺战士在各地进行宣传演出。1951年,因在电影《白毛女》扮演“喜儿”而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为新中国电影画廊带来经典形象。在1957年至1964年间,先后参演《花好月圆》《党的女儿》《江山多娇》《白求恩大夫》等影片,赢得电影界和电影人士的高度评价,由她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也一度成为经典,因此成为一名专业演员。自1977年后拍摄的《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峥嵘岁月》《法庭内外》等影片,为中国电影塑造了一批有民族品质,有血有肉的新东方女性形象,是中国电影史上有着辉煌成就的艺术家。
1955年,田华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2010年,获第十九届金鸡百花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表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16年,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荣誉称号。2024年8月12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示田华为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2024年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田华(女)“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胡朋
胡朋,山东烟台人,中国知名表演艺术家、演员。
1937年,胡朋开始在上海参加救亡演剧活动。1943年,参演话剧《子弟兵和老百姓》。1950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钢铁战士》,她凭借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53年,出演战争电影《智取华山》。1957年,主演话剧《槐树庄》,她凭借该剧在全军第二次文艺会演中获得优秀演员奖。1959年,主演战争电影《回民支队》。1965年,在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中饰演双枪老太婆。1980年,出演剧情电影《山重水复》。1991年,胡朋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1995年,胡朋被广播电影电视部评为1905—1995“中华影星”。1997年,创作散文集《敌后纪事》。
张守维
张守维,辽宁省葫芦岛市人。中国表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8岁时随父亲进山海关,在河北省大名县、泊头和乐亭等地读完了小学,后又在北平、西安两地继续中学学业。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读书时,接触到一批富有爱国激情的师生。1937年6月加入由爱国青年学生组成的旅行剧团“斧头剧团”,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1937年12月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帮助下,离开西安辗转到达陕北。在延安,被选派到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抗大毕业后,转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期学习戏剧表演,毕业后留在鲁艺实验剧团工作,主要排演抗战题材话剧。
1944年贺敬之、丁毅执笔创作了歌剧《白毛女》,张守维被推荐饰演“杨白劳”,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位“杨白劳”。1945年日本投降后,延安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组成东北文艺工作团奔赴东北,张守维是该团成员,随团于10月底到达沈阳,不久撤离沈阳来到本溪。此后三年多始终是团里的话剧台柱演员。1948年任嫩江省实验话剧团团长。嫩江省撤销后,任黑龙江省文工团团长。期间参演电影《白毛女》,再次饰演杨白劳。
1950年12月当选为黑龙江省文联主席。1951年8月以中国青年文工团歌剧队副队长的名义参加在东德首都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联欢节,其间他参加了《白毛女》、《三岔口》等歌剧、京剧的演出和导演,联欢节后随团在东德、匈牙利、波兰、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阿尔巴尼亚等欧洲九国进行一年的访问巡演。此后数年间,还导演了京剧《断桥》和由韩少云主演的评剧《小姑贤》。1955年3月辞去行政工作,调到北京专门从事戏剧教育,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拨乱反正后,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组负责人、院艺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10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
李壬林
李壬林,河北安新人。1931年任农村小学教员,“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国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7年11月参加抗日游击队,1938年转入八路军。194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火线剧社演员、戏剧队队长、副社长,转战于晋察冀边区的平原和山区,多次参加战斗并进行战地宣传鼓动及战勤工作,深入游击区、敌占区为配合大部队作战和开辟新区而进行政治攻势的演出。
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调华北军区文工团,任戏剧研究室研究员。1952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历任戏剧队队长、话剧团副团长、总团办公室主任。1973年调任山西省军区吕梁军分区副政委。1979年回总政文工团任办公室主任。
曾参演多部话剧、歌剧、电影,有话剧《日出》、《把眼光放远一点》、《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井冈山》、《红缨枪》等。其中在《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饰联络员,获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汇演表演二等奖。参加演出的歌剧主要有《王秀鸾》、《血泪仇》、《白毛女》、《刘胡兰》等。离休前后,仍参加和关心《冀中革命文艺斗争史》的编写组织工作。
幕后花絮
1949年,电影局局长袁牧之和艺术处处长陈波儿决定把舞台歌剧《白毛女》拍成电影。舞台歌剧《白毛女》产生在解放区延安。拍成电影以后,可以把延安产生的新文艺推广到全国。从舞台歌剧改编成电影,难度是很大的。生产任务落实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和导演的任务落实到导演王滨和导演水华的肩上,他们联合导演,王滨是第一导演。水华导演是第一次参加电影的拍摄。
1951年,电影《白毛女》在京、津、沪等25个城市的115家电影院同时公映,首轮上演观众即达600余万人次,仅上海一地就多达80余万人次,创下了当时中外影片卖座率的最高纪录。
经典台词
我们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要消灭贫穷、愚昧和封建残余,使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革命就是要像白毛女那样,割断旧社会封建家庭的枷锁,消灭旧社会的罪恶制度,为穷苦百姓争取幸福。
人人平等,不问出身。
综合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新华网、中国文联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