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 11:49
近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公布一批新罪证、新史料,详细揭露日本细菌战罪行。其中,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少年班原队员的口述证词尤为引人关注。
01
731部队里的青少年团体
731部队,全名为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
由于违背国际公法,违背伦理道德,日本方面多次对其进行匿名和掩盖:从防疫研究室,到加茂部队、奈良部队,再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1941年,它列入到关东军序列,正式有了番号。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少年班也被称为“少年技术见习队”,是其部队为补充人力、培养细菌战后备力量而组建的青少年团体。成员来自日本国内,年龄在14岁至18岁之间。
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战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金士成介绍:“从1937年到1945年,总共有6期少年班,成员230多人。731部队到日本陆军军医学校进行召集,以求学的名义让他们来上学,到哈尔滨进行工作实践。”
02
从旁观到操作执行
1935年初夏,日本关东军在距哈尔滨市约20千米的平房地区,圈定120平方千米范围的土地作为平房特别军事区域,并于1936年春动工营建细菌部队设施。1940年8月,731部队平房实验基地的各个设施营建完成。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德国法西斯“波兹南细菌研究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杀人工厂”之一。
在这里,源源不断被输送而来的活人只能作为实验的“材料”存在。侵华日军称他们为“马路大”,即被剥了皮的木头。
少年班队员抵达哈尔滨后,首先要接受为期数月的集中培训。培训不仅是学习细菌学知识,更是一场严酷的精神驯化,目的是让他们接受将活人视为实验材料的“非人化”观念。
培训结束后,他们会被分配到各班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部队的各项罪恶活动中。
少年兵清水英男对他第一次被带到标本实验室的经历记忆犹新。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女性腹中的孩子还在体内,就被残忍地做成了标本。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连孕妇也要被做成标本,为什么这些小孩子,甚至还未出生的婴儿,也要被解剖。”
曾参与活体解剖的筱冢良雄揭露道:“解剖进行得非常快,被实验者已被分解得没有人形,变成了一堆肉块。之后他们让我把分解好的部分放到细菌培养基里,这样来培养细菌。”
1943年4月,须永鬼久太被招募到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少年班,他曾参与制作陶瓷细菌炸弹:“陶瓷细菌炸弹有一米八或者两米高,里面装有鼠疫跳蚤等媒介物。如果是铁制炸弹,炸碎时产生的热量就会把跳蚤烧死,陶制的炸弹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03
掩盖罪行 拒绝反思
1945年8月,日军战败之际,731部队开始了系统性的证据销毁工作。
为了掩盖残忍的人体实验和大规模细菌战的罪证,他们按照命令,焚毁档案资料、炸毁设备和建筑、屠杀被实验者。由于尸体数量激增,焚尸炉来不及处理,大量遇难者遗体被露天焚烧后草草掩埋或投入松花江。少年班队员也接到了撤退指令,并目睹了部队在最后一刻的仓皇与混乱。
8月14日,731部队部队长石井四郎在撤退前下达了最后的命令。这是三条禁令:不准暴露731部队成员的身份;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联络;不准从事与731部队相同性质的职业。
日军战败溃逃回国后,731部队成员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还通过战友会组织保持联系,甚至吸纳成员后代加入。
金士成介绍,他们在1958年成立了“房友会”。石井四郎、北野政次都参加了“房友会”的成立大会,还刊发了内部刊物——房友杂志,里面刊载了大量的少年兵成员战后回忆。“战后,731部队处于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状态,这是他们在日本的二次集结,继续掩盖罪行,拒绝反思和忏悔。”
金士成还表示,少年班的存在与成立是与731部队一直同步进行的,也证明了日本将细菌战计划作为一项长期的计划进行推进和实施。
如今,战火硝烟已成过往,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回望来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铸就辉煌;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朝气蓬勃,踔厉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