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行系列十二
秋天了。
我们继续着甘南之行,从拉卜楞寺的晨钟暮鼓,到郎木寺的天葬台,从扎尕那的石城秘境,到若尔盖的辽阔草原,从甘加秘境的双彩虹奇观,一路向东南,今天终于到了麦积山石窟。
虽然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严格来说已经出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范围,但在这条探寻甘肃文化的路上,它是不可错过的一站。从甘南的藏传佛教文化到陇右的汉传佛教石窟艺术,这正是一次完整的文化之旅的收官之作。
麦积山在天水市东南约25公里处,从甘加草原一路向东南行驶,穿过岷山余脉的深处,经过近八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昨夜,我们还在回味甘加秘境那道绚烂的双彩虹,今天,我们又要去拜谒另一种文明的印记。
这一天是2025年9月初。
从草原到石窟
从甘加出发,一路向东南,地形渐渐从高原草甸变为河谷丘陵。海拔从三千多米逐渐降到一千多米,植被也从高原特有的矮草变为温带的乔木灌丛。
在甘南的这些日子里,我们看惯了藏族同胞虔诚的转经,听熟了风中飘荡的经幡猎猎声,见过了白石崖十九万年前的史前文明,经历过了甘加草原双彩虹的神奇邂逅。今天来到麦积山,却是另一种文化景观的震撼。
远远地,就看见了那座形似麦垛的孤峰。麦积山,海拔1742米,山高142米,因其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农家堆积的麦垛而得名。与甘南那些连绵起伏的群山不同,这座山峰独立突出,显得格外醒目。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峭壁上。从远处看去,那些密如蜂房的窟龛让整座山峰显得神秘莫测,与甘加秘境的自然神奇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人文震撼。
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一天秋高气爽,与甘南草原上那种广袤的秋色不同,这里呈现的是精致的秋韵。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辉洒在古老的石壁上,那些历经1600多年风雨洗礼的造像,在秋日的斜晖中显得格外庄严神圣。山坡上,红桦、白桦、栎树层林尽染,呈现出一幅绚烂的秋日画卷。
我沿着凌空架设的栈道拾级而上。这些栈道本身就是奇迹,与甘南那些天然形成的山路不同,这里的每一寸道路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汗水。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走进第133窟,我见到了那尊著名的“东方微笑”小沙弥立像。这尊高不过一米的小沙弥,与甘南寺庙中那些高大威严的佛像不同,他显得如此亲切可人。那细眯的双眼和浅浅的微笑,仿佛能够洞察世间一切悲欢离合,又能够给予人们内心最深的慰藉。
这笑容穿越了1600多年的时光。据史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比我们在甘南看到的很多寺庙都要古老得多。现存洞窟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约980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不同的信仰表达
在甘南的日子里,我们见过藏族同胞用转经筒表达虔诚,用五彩经幡寄托祈愿,见过甘加秘境双彩虹般的天地奇观。而在麦积山石窟,古人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用精美的雕塑和壁画来诠释信仰的力量。
第44窟的主佛被誉为“东方维纳斯”,那种秀美的面容和恬静的神态,与甘南寺庙中那些威严的护法神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的造像更多地体现了汉文化的审美特征,追求的是“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
在第30窟,我见到了修复工作的现场。与甘南那些经常重新粉刷的寺庙不同,这里的修复工作更加精细和严格。修复师傅告诉我们,他们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使用传统的土、沙、麦草等材料,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反复考证。
文明的交汇
站在麦积山上,回想这次甘南之行的种种见闻,我深深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之美。从甘南的藏传佛教到陇右的汉传佛教,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从草原文化到石窟艺术,从甘加秘境的自然神奇到麦积山的人文瑰宝,这一路走来,见证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2024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麦积山石窟时指出:“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隔一年,当我们完成这次甘南之行,来到麦积山石窟时,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番话的意义。
麦积山石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在这里,来自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正如我们在甘南看到的那样,藏传佛教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从连续性来看,1600多年的营建史使其成为中国石窟寺中开凿和营建历史最长的石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有力印证。从创新性来看,石窟将来自域外的佛教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性的融合发展。从统一性来看,麦积山石窟是国内唯一将河西、长安、云冈、洛阳、成都五个区域石窟造像风格兼容并蓄的石窟。
永续的传承
黄昏时分,我站在石窟的栈道上,俯瞰远山近水。与甘南草原的开阔不同,这里是精致的山水画卷。远山如黛,近水如镜,古老的村落掩映在绿树丛中,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想起在甘南遇到的那些年轻的藏族朋友,他们既保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积极拥抱现代文明。而在麦积山石窟,那些年轻的文保工作者同样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文化的薪火。
讲解员告诉我们,现在来麦积山的游客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像我们这样进行文化之旅的人。从甘南的自然风光到陇右的人文景观,从藏传佛教的神秘到石窟艺术的精美,这样的旅行路线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数字化保护工作也在稳步推进。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和摄影技术,已经为多个重要洞窟建立了完整的数字档案。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研究效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最少干预”的保护原则。
归途的思考
夜色渐浓,我们结束了这次甘南之行的最后一站。从拉卜楞寺的酥油灯火到麦积山石窟的凿壁佛光,从若尔盖草原的天地苍茫到天水河谷的人文荟萃,从藏传佛教的转经声声到汉传石窟的静默千年,从甘加秘境那道惊世双彩虹到麦积山这抹穿越时空的“东方微笑”,这一路走来,我们不仅见证了甘肃这片土地上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重要的是,我们触摸到了文明本身的韧性与温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被各种声音裹挟,却很少有机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而这样的文化之旅,恰恰提供了一种可能——让我们从喧嚣中抽身而出,在古老的智慧面前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那些千年不变的“东方微笑”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来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芒,它们只是在等待,等待有心人的发现与传承。
甘南之行虽然结束,但它在我们心中种下的种子才刚刚萌芽。我们带走的不仅是满载的照片和文字,更是一种全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用历史的眼光观照当下,用文化的深度丈量人生,用包容的心态拥抱差异。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有无数故事等待述说,无数美丽等待邂逅,而我们,也将带着这份收获,在人生的路上继续前行,去发现更多的可能,去创造更多的美好。
摄影手记
今日镜头记录了麦积山石窟的千年神韵,定格了那些穿越时光的“东方微笑”。从第133窟小沙弥的天真烂漫,到第44窟“东方维纳斯”的恬静优雅,从第30窟修复现场的专注神情,到栈道上游客们的虔诚凝视。每一张照片都是与千年文明的深度对话,每一次快门都是对匠心传承的致敬。
镜头捕捉到了石窟造像的精妙细节,记录下了泥塑彩绘的绚烂色彩,定格了凌空栈道的建筑奇观,更珍藏了夕阳斜照下石壁的金辉时刻。但真正震撼的,依然是那些无法用相机完全记录的瞬间:千年造像眼中流淌的慈悲智慧,古老石窟里回荡的历史回音,修复师傅手中传递的匠心精神,还有那种站在文明交汇点上的深深感动。
对比甘南之行的其他站点,麦积山石窟的摄影有其独特挑战。不同于甘加草原的辽阔构图和双彩虹的壮观气势,石窟摄影更需要细腻的观察力和对光影的敏感捕捉。洞窟内的光线变化微妙,造像的表情细节丰富,每一个角度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相比甘南自然风光的自由拍摄,这里需要更多的技术考量和文化理解。
从技术层面看,石窟摄影的ISO设置、曝光补偿、白平衡调节都需要精心把握。特别是在拍摄壁画和泥塑时,如何在保证色彩还原的同时避免频闪影响,如何在有限的拍摄距离内展现造像的立体感和神韵,这些都是对摄影技能的考验。
这一路从甘加秘境的自然神奇到麦积山石窟的人文瑰宝,镜头见证了甘肃文化的多元璀璨。每一处风景都有其独特的摄影语言:甘加草原需要用广角展现辽阔,双彩虹需要用长焦捕捉细节,而麦积山石窟则需要用心灵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在这次甘南之行中,摄影、摄像与文字三者相得益彰,形成立体化的记录体系。静态摄影捕捉到的是瞬间的光影变化——甘加草原上云彩投下的阴影轮廓,双彩虹出现时天空的色彩层次,石窟造像在斜阳中的明暗对比。小视频则补充了时间的维度,记录下了那些转瞬即逝的动态美感——草原上风吹草动的韵律感,双彩虹由淡到浓再到消散的完整过程,石窟内香火缭绕时光影的微妙变化,还有讲解员娓娓道来时那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而文字则承载着那些镜头无法完全表达的深层感受——风吹过草原时的清香,雨后空气中的湿润,石窟内传来的悠远回音,以及内心深处被触动的那种文化共鸣。静态照片定格了瞬间的永恒,动态视频还原了过程的真实,文字描述挖掘了情感的深度。三者互为补充:当静态照片无法展现彩虹形成的神奇过程时,视频记录下了那个完整的时间轴;当视频难以传达造像神态的微妙韵味时,照片能够精确捕捉每一个细节;当镜头都无法表达的内心震撼时,文字可以细腻地描摹那种穿越时空的感动。
这种多媒体融合的记录方式,让甘南之行的每一个瞬间都得到了最完整的保存——既有视觉的冲击,也有听觉的感受,更有心灵的体悟。照片虽能记录瞬间的美好,视频虽能还原过程的真实,但真正的震撼和感动,还需要文字来承载,需要心灵来细细体味。
注:文中涉及的麦积山石窟历史数据参考《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官方资料,考古资料来源于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与甘南行前期各站游记形成完整的文化探访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