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西城区持续做好养老育幼服务,以“老老人”“小小孩”为重点,推进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区、街道、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家门口普惠托育服务网,探索“双龄共养、老幼共融”新模式。其中,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西城区在“父母食堂”养老助餐服务的基础上,升级“父母食堂+(家)”品牌,引入课堂、养生堂、育幼堂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实现食有餐、乐有享、学有课,让老人暖胃又暖心。从本期开始,西城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详细介绍西城区因地制宜探索区域特色养老助餐服务模式的典型案例,守护辖区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清晨的热粥冒着香气,午后的康复大厅传来指导声,傍晚的活动室飘出书法墨香……在陶然亭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的一天从一顿暖心饭开始,却不止于“吃饭”。这里以养老食堂为枢纽,串联起医疗、康复、文娱等全链条服务,用“一站式”模式,改写着辖区老人的晚年生活图景。
“吃饭再也不凑合了”
一顿暖心餐,解了多少空巢老人的愁
锅碗瓢盆碰撞,热气升腾。中午11点,到了养老服务中心食堂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刻,一盆盆色香味俱全的饭菜陆续摆齐。“这猪蹄烧得烂,牙口不好也不怕!”65岁的张大爷端着餐盘,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自从养老服务中心开业,他再也没为吃饭发过愁。“以前一个人,做一顿吃三顿,净凑合。现在走几步,热菜热饭,三顿都踏实。”
在他的餐盘里,一荤一素一主食搭配得当,总共12元。除了堂食,他也常刷老年卡打包两份带回家,他告诉记者,“晚上用锅一热,还是香”。餐台角落,刚推出的藜麦杂粮饭冒着热气,几位老人正围着尝鲜。“这米嚼着有劲儿,还不升血糖!”患有糖尿病的刘阿姨连着几天都来“打卡”。
据悉,养老服务中心食堂按照3.8元/两的社会餐标收费,60岁以上老人还有额外优惠。为了让老人们吃得更舒心,食堂还推出了一荤一素一主食优惠套餐。“我们不光要让老人吃饱,更要吃好、吃健康。”养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张翠介绍,在这里,菜单背后有一支专业营养团队支撑,每周更新,低糖餐、软食、烂面品类齐全。“像新近开发的以藜麦为基础的主食系列,就很受老人们欢迎。藜麦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既能满足饱腹需求,又有助于老人控制血糖。”
“吃完饭,顺手就能测血压、做康复”
“食堂+”模式,串起养老生活服务链
养老服务中心的食堂,从不只局限于“吃饭”。
75岁的周爷爷每天吃完午饭都会“顺路”去隔壁的康复大厅训练半小时。“食堂和康复区离得很近,吃完饭做康复,特别方便。”年初,他因脑卒中行动不便,如今已能扶着扶手行走。“营养跟得上,康复也更起劲——您看我,是不是精神多了!”
食堂门口的健康监测点,每天都有医护人员值守。长辈们吃完饭,就能测血压、血糖,有问题随时咨询。“我每天吃完饭都来测血压血糖,医护人员还会提醒我少吃盐,特别贴心。”刘奶奶告诉记者,有次她血压有点高,医护人员马上联系当值医生,将她的午餐调整成了低盐套餐。
此外,养老服务中心推出“幸福久久”服务专线,成为全市首家999热线专门医疗服务站。该专线为老人构建起非急救医疗照护“快速响应通道”,一键连通专业医疗救援力量,实现从求助到救援的高效衔接,为老年群体的生命健康筑牢安全防线。
医疗、康复、餐饮、文娱……以一顿饭为原点,在陶然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养老生活闭环。
“我们要做的,是超越一顿饭的陪伴”
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午饭后,有的老人相约去上书法课,有的在阅览室安静读报,也有三三两两在康复器材上一边运动一边闲聊——这里已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养老生活枢纽”。
张翠表示,养老综合体的运营关键不在于“硬件”,而在于“服务串联”。让老人从吃一餐饭开始,自然而然地接触康复训练、健康指导、兴趣课程,形成良性循环,真正把‘养老’变成‘享老’。“食堂看似是‘小切口’,却是养老服务的‘核心枢纽’。”陶然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张翠说道,“很多老人是因为饭菜走进来,却因为这里的康复、医疗、社交服务留下来。”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开通送餐上门、开发老年营养餐标准化体系,让更多走不出来的老人,也能吃上我们这一口热饭。”张翠透露,接下来,养老服务中心还将推出一系列升级服务,让服务更贴近日常之需。
从一顿顿暖心热粥到全方位的健康守护,从丰富的文娱活动到贴心的升级服务,养老服务中心以食堂为纽带,将“养老”的每一个细节都浸润着“享老”的温度。未来,养老服务中心,也将继续以爱为纽带,书写更多“养老变享老”的美好篇章。
温馨提示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35号(陶然亭公园西北角)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
开餐时间:
早餐:7:00-9:00
午餐:11:00-13:00
晚餐:17:00-19:00
文字:任钗宁 何一凡
图片:陶然亭街道
校对:王昭 卢熙
责编:王昭
审核:侯明月
签发: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