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本书对照着读?在不同记述里读懂人与事
北京日报 | 作者 亚尔斯兰

2025-09-08 17:53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小时候,家长总要求我看完一本书才能看另一本,说是为了矫正小孩子好奇贪多的毛病。可近些年读书,我却越来越喜欢几本书对照着读。这种看书方式看似任性,背后却有几个缘由:一是一本书看累了换本读,能换个脑筋,反而能延长整体阅读时间;二是若读的是相关联的书,对照着看能相互印证,校正事实真相,得出的认识和结论也更客观;三是即便读的是无关联的书,同时看也能让不同领域的内容相互碰撞,触发头脑风暴;四是“必须看完一本再取下一本”的方式太过拘泥,反而把读书这件乐事变成了差事,实在是本末倒置。

青年时期,我读过徐悲鸿妻子廖静文所著的《徐悲鸿一生》。廖静文起初是徐悲鸿的学生,后来与他结为夫妻;徐悲鸿去世后,她捐献出徐的故居与作品,创办了“徐悲鸿纪念馆”,足见她对徐悲鸿用情至深。有人说,她的一生仿佛只活了“徐悲鸿”这三个字,这话并不为过。这本写于1982年的书,至今仍是了解、研究徐悲鸿这位艺术家的首选资料。

几年后,大陆出版了一本特殊的书——《蒋碧薇回忆录》。这本书实际写于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作者蒋碧薇是徐悲鸿的前妻。当年她19岁时,便与徐悲鸿私奔至欧洲留学,两人共同生活了许多年。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徐悲鸿形象:蒋碧薇与廖静文笔下的徐悲鸿,相同之处寥寥,差异之处却比比皆是。关于这一点,日后若有机会可另撰文详细论述。到底谁的笔下更接近于本真事实,一时难以得出结论,不过有了另外的说法和评价,至少人们判断起来更加全面。

两本书同时在手,立刻看出徐悲鸿在她二人心中的分量,有着天壤之别:廖静文的《徐悲鸿一生》洋洋洒洒近30万字,从开篇到后记,全是围绕徐悲鸿展开;而《蒋碧薇回忆录》分成“我和徐悲鸿”和“我和张道藩”两个部分——全书480页,写“我和徐悲鸿”144页,而写“我和张道藩”则有三百多页。如此悬殊的篇幅分配,蒋碧薇心中对二人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写事写情,各自角度,很难完全客观。对于这一点,不应求全苛责。不过读者应该尽量使用多元视角看待事实,特别是事件相关方的陈述,如果都留有文字的话,能够同时看全的尽量看全,几个角度对照着品读,也是应有之义。

学者张中行在哲学、古典文学等领域皆有深厚造诣,他与季羡林、金克木被称为“燕园三老”。张中行一生低调澹泊,曾常年寓居在燕园的女儿家中,直到86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三居室。搬进新居后,他为住所起了“都市柴门”这一雅号,尽显其冲淡心境。张中行与杨沫有过一段共同生活的经历,他也是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中角色余永泽的原型。书中的余永泽被塑造为自私、落后且庸俗的形象,久而久之,张中行也被简单等同于这一角色。自1958年《青春之歌》出版后,三十多年间,老先生始终未被重用,多少受一点这个“原型”的牵连。到了晚年,张中行撰写了回忆录《流年碎影》,书中记录了他一生经历的人与事,共分为120个小节。其中“婚事”一节,他如实讲述了自己与杨沫从相识、相恋到共同生活的完整过程。

于是,我找出杨沫儿子老鬼写的《母亲杨沫》来读。两相对照,《流年碎影》写的张、杨感情纠葛,和老鬼《母亲杨沫》的描述大致相同。可以看出当事双方虽然价值观不一样,但是对纪实性文字的著述都比较客观理智,没有隐晦曲解,没有混淆和指责,更无溢美或者矮化,很是难得。

老鬼还特意撰文,认为真实的张中行远胜书中的余永泽,文中写道,他“有着中国文人的正直,从不干告密打小报告之类的事,从不踩着别人往上爬。尽管杨沫在书中以他为原型塑造余永泽,虚构了一些他所没有的毛病,矮化了他,让他背上了落后分子的不好名声,但他对杨沫的评价始终是肯定的,正面的,从没有什么怨言”。

过去曾有不少人劝张中行站出来为自己辩解,他却说,杨沫写的是小说,又不是历史回忆录,何必当真!就算把余永泽的名字改成张中行,那也是小说。

能对无辜背负的指责视若无物,张中行在这点上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者为藏书爱好者)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