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⑬|海淀区一亩园生态修复
2025-09-09 14:2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16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生态修复成效,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将于近期分批展示部分案例,共同见证首都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本期带您了解——海淀区一亩园生态修复。

基本情况

01

项目背景

一亩园生态修复项目位于青龙桥街道西苑桥东北角,北邻圆明园,西邻万泉河路,南邻颐和园路,东邻达园宾馆及西静园公墓,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遗址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项目由北京市海淀区园林绿化局为主体实施建设,于2023年10月启动施工,2024年6月圆满竣工。

俯瞰一亩园扇面湖

02

生态问题

项目建设前存在水体破坏、绿地缺失等生态问题。历史上的扇面湖开挖于乾隆二十八年,是圆明园周边重要的水系组成部分。但圆明园被毁后这里成为稻田,后又被填埋成为民居棚户区和农贸市场。建筑密集,导致原有水系遭到破坏,水体生态功能丧失,水生生物栖息地消失。同时人类活动干扰强烈,绿地空间被挤压,植被覆盖率低,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弱。

拆迁腾退前

03

实施情况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8.62公顷,经历了拆违、考古、修复三个阶段。2019年,项目范围内拆违腾退土地工作完成,实现拆违腾地面积1.5公顷,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2023年8-9月,一亩园拆后区域绿化建设项目占地范围内的考古挖掘工作完成。2023年10月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内容包括生态绿化修复以及给排水、电气工程、引退水工程和建筑工程等庭院改造工程。目前,公园绿地已建设完成并开放利用。

一亩园生态项目修复前后遥感影像对比

主要做法

梳理文脉,生态修复与文物保护相结合

该项目场地在历史上为3个主题区域,即一亩园、扇面湖、娘娘庙。乾隆《八旬万寿盛典图卷》显示,一亩园区域分布着大量建筑、院落,以及道路、水渠、土山。图上还清晰表现了扇面湖,湖中游荡龙舟。湖西岸有建筑物娘娘庙,又称“泰山圣母庙”,新中国成立后曾用作一亩园小学,山门、二门拆除,前殿、后殿及前后院配房尚在,于2014年8月公布为海淀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扇面湖又称“扇子湖”“扇湖”“扇子河”,建于乾隆28年(1763年),是圆明园大官门外的前湖,因圆明园御道由湖中穿过,湖形似扇子而得名,通过勘探结果及历史沿革与梳理,共揭露文化遗迹5处:其中桥基础(进水口)1座房1座、水道1条、湖岸2处。

对于湖泊,设计生态恢复扇面湖西部湖面,保持旧有驳岸线通过人工植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修复成荷花与柳树的自然状态。对于遗迹和园路,设计结合周边地形高程进行覆土保护,其上部地面以人工种植绿化的形式开展生态重建。道路设计、场地铺装经过精准测算,不会破坏遗迹,也不会影响生态修复。绿化种植只种植浅根性草坪及花卉,既保证未来没有植物根系破坏遗迹,又保证园内生态与美观要求。

恢复植被,打造美景意境

通过恢复御道、扇面湖水系以及古槐、古柳等历史元素相关的植被,延续园囿与城市共融的历史记忆,将一亩园与三山五园大风貌、大格局、大文化相融合,营造“扇湖曲溪,彩林花海,西山入画”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结合扇面湖、御道等历史记载树种种植,在尊重生态、强调圆明园乡土树种的同时,营造沧桑历史氛围。在扇面湖景观种植区,沿岸以种植垂柳为主,湖中片植荷花,沿颐和园路丛植高干油松。在地下遗址保留景观种植区,以低平地被植物景观为主。水渠两侧种植早春类小乔木,其他区域保留现有乔木,下层点缀地被种植崂峪苔草、香雪球等。在娘娘庙景观种植区,移走现状法桐树,沿广场外侧种植沧桑型国槐玉兰、七叶树和侧柏。在御道景观种植区,在御道两侧种植柳树,节点处种植高干油松。在水渠景观种植区,在水渠两侧种植千屈菜、鸢尾等湿生植物

落实规划,多措并举

该项目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和《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重要体现和具体举措。项目深入挖掘三山五园地区文化资源,使圆明园地区风貌保护和景观得到提升。通过恢复历史水系,提高滨水空间品质,改善地块生态环境。项目的建设也是恢复圆明园历史与生态格局,以及三山五园遗产最有力保护与展示,现实意义重大。

主要成效

生态环境效益提升

项目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遵循,统筹协调三山五园片区整体风貌,通过“扩绿、增彩、提质、联通”四大花园城市实施路径,重点突出大尺度、规模化的首都绿化彩化建设成果。强化花海林窗、滨水花溪、秋色叶林,形成疏密有致、大开大合的景观空间。营造了北部4.7公顷花海、湖区特色桃柳景观、水渠早春花溪等城市彩化景观。

花海林窗

滨水花溪

秋色叶林

生物多样性

文化效益显著增强

本项目为圆明园焚毁160年来的第一次整治亮相工程,对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海淀区“三山五园片区”规划落地发挥示范作用。项目结合场地文化基因,以文化传承保护为基础,延续园囿与城市共融的历史记忆,将一亩园与三山五园大文化、大格局、大生态相融合,进一步提升圆明园片区文化功能。

恢复扇面湖

恢复御道

重立昆仑石

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

本项目属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虽然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是对于圆明园地区整体提升生态环境和经济意义重大。项目具备文化展示、游客休闲、文创展示等售卖打卡功能,能够服务居民与游客等不同受众人群,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历史感。

花海打卡

案例启示

本项目成功地将生态修复与文物保护相结合。项目在圆明园遗址文物保护范围内,通过拆违、考古、修复三个阶段,实现了对遗址的精心保护与生态环境的显著提升。在修复过程中,项目团队注重保持原有生态景观风貌,通过人工植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修复原有植被自然状态。同时,采取各项措施确保遗迹不受破坏。这种精细化的修复方式,既保护了文物古迹,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此外,项目还深入挖掘了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资源,恢复了历史水系,提高了滨水空间品质,充分整合了资源,彰显了圆明园在三山五园地区的重要地位。这一项目的成功实践揭示了只有将生态修复与文物保护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同时,这也为今后在类似项目中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内容由生态修复处、海淀分局、政务服务中心、市规划院提供


作者: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