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08:34
对标奥森、大运河和南苑森林公园,北京在城市的正西谋划了新的一“极”——“两园一河”,即首钢园、园博园和永定河。
9月10日,“两园一河”展区正式亮相2025服贸会,滨水核心带的6个项目也率先与市民见面。北京为什么要将永定河、首钢园和园博园联动发展?“两园一河”建设过程中,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又将与整座城市产生什么样的关系?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晓涛在接受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专访时表示,未来,“两园一河”区域将成为水城一体的滨水空间,城市和永定河之间将形成一种更加紧密、协同、共生的关系。不久的未来,“山水京西、活力永定”的发展图景就将实现。
突破空间阻隔
打通堵点
知事:永定河、首钢园、园博园虽然都在京西地区,但过去各自发展、鲜有关联。如今为何要联动起来协同发展?
李晓涛:近年来,京西地区转型发展成效显著。但不可忽略的是,京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本市整体发展格局中仍然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拿石景山和门头沟两区来讲,面积占全市的9.35%,但2024年GDP占比却只有3.25%,丰台河西地区发展基础也依然薄弱。
首钢园、园博园和永定河是不同单位管辖的个体,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如果各自背向生长,各自的资源禀赋有限。但联动起来以后,一是可以突破空间阻隔,真正打通堵点,实现永定河区域东西缝合与南北贯通,构建整个区域的无缝衔接体系;
二是形成资源集聚效应,推动关联性游憩资源跨区域整合,实现从单一“景点”向复合型消费场景的转型升级,实现组团联动发展;
三是促进资源互补协同,以绿带产,实现生态、文化、产业等资源的统筹联动,发挥叠加效应,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知事:“两园一河”如何协同联动发展,将实现哪些突破?
李晓涛:协同联动发展其实体现在三个维度上:一是协调机制上,本市突破传统行政区划和部门职能边界,建立市级协调机制,实现跨区域、跨项目的无缝衔接;
二是在空间规划上,水-绿-城都已经有传统界限,我们就要通过优化设计方案避免硬质堤岸和高等级道路对区域的割裂,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互联互通突破界限,实现蓝绿交织、水城共生;
三是在开发时序上,过去的思路是“先建设后运营”,但这次我们从方案制定过程中就提出了成立区域投资运营平台公司,以运营为导向统筹规划、设计和建设全过程,确保区域的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道路、河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多活动和运营服务也会实现联动,并通过活动与服务激发区域效能,强化三个区协作和市场化运作。
6个项目
率先与市民见面
知事:《“两园一河”协同联动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努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湖、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核心载体等目标。为何提出这个目标?
李晓涛:每座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但永定河作为北京的母亲河,却与大家所熟知的巴黎塞纳河等城市河道有很大的差别:永定河尺度更大、河道风貌更自然生态、也承担了非常大的行洪压力。因此在定位上,我们不仅着眼于其城市服务和景观功能,更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着力彰显永定河“大河大野”的天然生态本底,打造具有大国首都特色的母亲河典范。
在三大文化带中,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一个具有多重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属性的带状空间单元。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在“两园一河”区域,北部有山峡风貌与历史文化、中部有水利和工业文化、下游有红色文化。
如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地标性的山水园林景观中走马观花,而是需要全新的感官体验、深掘文化内涵。所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也正向新型城市文化空间转型。《方案》也提出文旅商体融合发展,就是对永定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能体现北京文化软实力,这个区域活化利用好了,会更好地回应新时期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提升需求。
当然,“两园一河”还有三个功能定位,包括水与城市活力共融的水岸客厅、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践行“两山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板。这是基于首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决策。环境整理好了,文化故事挖掘了,产业也引入了,就能吸引大家来,这个区域就能更有活力,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也就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知事:今年率先亮相的滨水核心带有哪些具体内容?目前区域内各项目实施进展如何?
李晓涛:整体来说,“两园一河”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是立足区域全面谋划、分步有序推进的。今年,我们突出启动区建设,聚焦滨水核心带,重点围绕永定河左岸和两岸的这些道路;2027年完成文商旅体活力带的建设,长远实现“山水京西,活力永定”的整体功能定位。
今年服贸会期间有6个项目率先跟市民见面,主要集中在新首钢大桥至S1线这段,包括永定河“五湖一线”修复工程所呈现的大河大野的水面,从石景山本山走到河岸的绿道、引流人群的新商业潮玩悦享水岸,还有我们的火车餐吧,这些已全面开放。大家可以来这“望西山、观湿地、看日落、品美食”,这里也将成为市民日常休闲、游客体验京西山水的核心空间。
形成更加紧密、协同、共生
的城河关系
知事:在“两园一河”项目中,是如何挖掘、活化利用各类文化资源的,如何将西山文化带与永定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出来并融入到整个区域的规划和建设中的?
李晓涛:永定河就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文化带就是北京的文明之源、文化之魂,历史文化资源沉淀极为丰厚。所以,我们在西山永定河这个文化带上,既要保护、也要活化利用。比如说永定楼、麻峪古渡口、法海寺这些历史遗存古迹,通过科技对这些遗产数字化,让这些历史场景“活”起来,像法海寺壁画,引入数字影像、互动装置等,打造“历史重现”的沉浸式体验。
还有就是咱们熟悉的卢沟桥、宛平城这个区域,围绕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主题,加快实施长辛店老镇城市更新、晓月岛更新开发与环境提升,推动“馆桥城园”一体化运营,这个区域能成为国际上和平交流的承载地和首都文脉的标志地。此外,围绕首钢工业园,我们通过联动京西八大厂、京能石热老厂、王平矿遗址,最大限度实现工业文化复兴,带动工业风旅游。
可以说,文化是“两园一河”的灵魂所在。我们要利用好这条历史文化长廊,讲好文化故事,这才能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知事:随着“两园一河”项目的持续推进,城市和永定河将产生怎样新的关系?未来的“两园一河”将会是什么样?
李晓涛: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涉及永定河的描述就有13处。在“两园一河”区域中,永定河也会从一个防洪、生态水系逐步转变为城市发展中的关键元素,不仅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还将在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两园一河”区域将成为水城一体的滨水空间,城市和永定河之间将形成一种更加紧密、协同、共生的关系。
不久的未来,“山水京西、活力永定”的发展图景就将实现。孩子们可以来这边戏水、滑冰,大人们可以喝着咖啡看日落,爱运动的可以跑跑步、骑骑车,年轻人来了这边打卡首店、消费,京外的游客还可以看看首钢和园博园,晚上再体验一下实景演出,这就是北京的一个市民和游客的新游览休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