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来临,讲一个清朝嘉庆皇帝颙琰和他老师的故事。
颙琰的老师朱珪,字石君,生于1731年,卒于1806年。在嘉庆皇帝最初的从政生涯中,此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珪是北京大兴人,祖籍浙江萧山。他幼负美才,和其兄朱筠(字竹君)并称为“朱氏两神童”,十七岁乡试中举,十八岁中进士,乾隆十七年入翰林院。乾隆四十年,朱珪由山西布政使任上被召回,改授侍讲学士,在上书房行走,教授皇十五子颙琰读书。此时颙琰已被秘密立为太子,可见乾隆帝对朱珪的信任。乾隆帝曾将朱珪与翁方纲、纪晓岚做过比较,说:“纪、翁等,文士耳。朱珪不惟文好,品亦端方。”
有个小故事可见朱珪之端方。从山西回京,朱珪竟然没有盘缠钱。于是紧急把部下同时也是文友的阳曲县令吴重光叫来。吴重光来了之后,只见朱珪拿出一张借据,说:“我奉命入朝,需要路费二百两银,特向您求助。”吴重光答应资助路费,却不肯收受他的借据。朱珪严肃地说:“您若不收借据,那就是向我行贿了!”吴重光只好收下借据,第二天将二百两银子当面交给了朱珪。吴重光在阳曲颇有政声,不久升为代州知府。一天,有人骑马自京中来,交给吴重光二百两银并一封朱珪的亲手信,索要借据而去。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朱珪为官之清廉,真正是“两袖清风”。
朱珪用古代圣贤学说教导皇子,从不迎合奉承,“无一时趋语”。也正因为如此,深得颙琰的敬重,尊称他为“石君师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朱珪被派往福建任学政。临走之前,上“五箴”与颙琰:“曰养心、曰敬身、曰勤业、曰虚己、曰致诚”。颙琰“力行之”。
乾隆五十四年,颙琰被封为和硕嘉亲王。乾隆六十年九月,颙琰被宣布立为皇太子。朱珪的“五箴”对于颙琰由皇子到亲王到皇太子然后平安过渡登上皇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致在他亲政后,仍将“五箴”作为座右铭,“尝置左右”。第二年元旦,乾隆帝宣布退位,自己当“太上皇”,颙琰即位,年号为嘉庆。乾隆皇帝虽然说是退位,但有关军机大事、官吏任免等大权,仍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此时,朝中还有一个专横跋扈的宠臣和珅,而朱珪并不在北京。
听说自己的学生顺利登基,朱珪进了一个《颂册》以示祝贺,其中不乏有建议和教诲的内容。和珅指摘《颂册》中一些字句向乾隆帝说朱珪的坏话。幸亏这时的乾隆还明白,对和珅说:“陈善纳诲,师傅之职宜尔,非汝所知也!”——出些主意提些建议,这是他当师傅应该做的,你不懂!这才把和珅顶了回去。当时朝中内阁大学士缺员,想调朱珪回京。朱珪当时任两广总督、授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已具备入阁资格,却遭到和珅阻挠,说广东海盗骚扰福建、浙江,朱珪负有缉捕不力的责任,将朱珪不升反降,调安徽任巡抚。
在安徽任上,朱珪“清介持躬,奉廉之外毫不沾取”。皖北受灾,他“亲治赈,官吏无侵蚀”——因为以身作则,所以部下无人敢贪。当时“三省教匪起,安徽亦多伏莽”。所谓“教匪”,即造反的白莲教。就是说,安徽并非没有危机和隐患。朱珪“亲驻界上筹防御,遍莅颍、亳所属,集乡老教诫之,民感化,境内迄无事”——用当今的话说就是:他亲到底层做民众的思想工作,所以境内太平无事。
朱珪人在安徽心在北京。他知道颙琰的这个儿皇帝不好当,写信告诫他,要他吸取圣祖康熙时期太子立而复废的教训,事事处处皆当小心,不可多御政事,遇事能推则推,小心翼翼侍奉太上皇。颙琰谨遵实行,在御殿受百官朝贺或在宴会上,他侍坐于太上皇跟前,“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在和珅面前,颙琰韬光晦迹、谦恭客气。和珅向颙琰推荐一个人,让此人帮助收集整理颙琰的诗文,这明摆着是在他身边安插个眼线,但颙琰欣然接受。颙琰有事奏报太上皇,要由和珅代转。颙琰内心之不满可以想见,但他却对和珅说:“朕方依和相国理四海,何可轻也!”让和珅误以为:这个小皇帝真地很好摆弄。嘉庆四年正月乾隆帝驾崩,颙琰开始亲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诏令在安徽巡抚任上的朱珪火速进京;做的第二件事,是令满朝文武揭发和珅罪状。乾隆驾崩后的第五天,和珅被捕入狱,家财被抄,宣布了他的二十条罪状,被赐自尽。
朱珪在赴京途中上疏嘉庆帝:“天子之孝,以继志述事为大。亲政伊始,远听近瞻,默运乾纲,雱施涣号。阳刚之气,如日重光,恻怛之仁,无幽不浃。修身则严诚欺之界,观人则辨义利之防。君心正而四维张,朝廷清而九牧肃。身先节俭,崇奖清廉,自然盗贼不足平,财用不足阜。惟愿皇上无忘尧舜自任之心,臣敢不勉行义事君之道。”疏中为嘉庆皇帝设计出了执政纲领。
朱珪赶到京城时,嘉庆帝亲到城外迎接。师生见面,朱珪不禁潸然泪下。嘉庆皇帝更是激动不已,拉着朱珪的手痛哭失声。有人说,颙琰和朱珪情同父子,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珪回京后,嘉庆命直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加太子少保,赐第西华门外。
南书房,是皇帝退朝后读书的地方。在这里,君臣、师生可以单独对话。皇帝“用人、行政悉以咨之”,朱珪则与皇帝造膝密陈,皇帝“倾心一听”。“清漕政,禁浮收”,“安徽加赠银,江苏加耗米”……嘉庆“初政之美,多出赞助”——许多好的政令出自朱珪的建议。不久,朱珪任上书房总师傅,调户部尚书。嘉庆十年,朱珪提升为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成为一品大臣。
嘉庆十一年(1806),朱珪七十六岁,要求退休,嘉庆帝不许。一日,朱珪在乾清宫被召见时晕倒,嘉庆帝立即命人送他回家。数日后朱珪病故,嘉庆帝亲往祭奠,看到朱珪卧室只有一套布被布褥,别的屋里则“残书数筴而已”,境况与穷秀才相差无几,忍不住放声大哭,挽诗中有“半生唯独宿,一世不言钱”之句。出殡那天,派庆郡王永璘祖奠目送。朱珪死后被追赠太傅,谥“文正”。——清代赐予文臣的谥号以“文正”为最高,整个清朝谥“文正”的有八人,朱珪为第三人。
埋葬朱珪的朱家坟位于长辛店之南的赵辛店,地处去清西陵的必经路侧。朱珪逝世后的第二年,嘉庆皇帝谒西陵路过此地,派官员去朱珪墓上祭奠。嘉庆二十年,嘉庆帝谒陵回銮路过赵辛店,亲自去朱珪墓前祭奠,以示不忘。
朱珪“清操亮节,海内仰之”。他和嘉庆皇帝的师生之情,也很令人感慨、钦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