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老人注意啦! “醒后卒中”威胁大,科学应对护安康
2025-09-10 13:2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了几位特殊的中风患者——他们都是在清晨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出现了偏瘫、口齿不清等中风症状,这便是令人担忧的“醒后卒中”。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所有中风病例中,“醒后卒中”占了一定比例,且患者多为有打鼾习惯的老年人。这一现象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夜间氧饱和度降低被认为是“醒后卒中”的罪魁祸首,而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睡眠呼吸暂停及频繁打鼾。由于无法确定发病时间,部分醒后卒中的患者容易错过传统的静脉溶栓时间窗,治疗受限,这无疑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那么,面对这一健康隐患,该如何应对?我们邀请应急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任歆为大家进行专业解读。

揭秘时刻:“醒后”缘何成卒中高发期

很多老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偏偏在“醒后”这个特定时刻容易发生卒中呢?这其实和人体在夜间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据应急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任歆介绍,在睡眠过程中,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减缓,血液循环速度也会相应降低。对于有打鼾习惯,尤其是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人来说,情况更为严重。睡眠呼吸暂停时,气道会反复阻塞,导致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使得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急剧下降,二氧化碳潴留。身体为了获取足够的氧气,会促使心脏加快跳动,血压升高,以增加血液的灌注量。

而当清晨醒来时,人体从睡眠状态逐渐过渡到清醒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会进一步升高,心率也会加快。这种血压和心率的急剧变化,对于原本就存在血管病变的老人来说,就像是给脆弱的血管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血管内的斑块可能会因此破裂脱落,形成血栓,随着血液流动堵塞脑血管,从而引发卒中。

举个例子,张大爷今年 65 岁,有多年打鼾史,而且鼾声如雷,时常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一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样醒来,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右侧肢体无法动弹,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家人急忙将他送到医院,经检查确诊为醒后卒中。医生分析,张大爷在夜间睡眠时多次出现呼吸暂停,导致血液缺氧,血管受损,清晨血压急剧升高,最终诱发了卒中。

深度剖析:睡眠呼吸暂停与醒后卒中的“纠葛”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醒后卒中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睡眠呼吸暂停是醒后卒中的“幕后黑手”。

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长期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血管内皮就像血管的内壁,一旦受损,就容易堆积脂质等物质,形成斑块,使血管变得狭窄、僵硬。而高碳酸血症则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血管的负担。

此外,睡眠呼吸暂停还会引起睡眠结构紊乱,导致老人夜间睡眠质量下降。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系统,使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增加炎症因子的释放,这些炎症因子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为卒中的发生埋下隐患。

有研究表明,患有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人,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 3-4 倍。而且,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与卒中的复发率也密切相关。所以,对于有打鼾习惯,尤其是怀疑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人,一定要及时进行睡眠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科技助力:突破醒后卒中溶栓时间窗难题

传统的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有着显著的效果,但前提是必须在发病后的 4.5 小时内进行。然而,由于醒后卒中的发病时间无法确定,很多患者醒来时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时间窗,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多模态影像学检查是目前的“利器”之一。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等检查手段,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脑组织的缺血情况和半暗带的存在。缺血半暗带是指梗死核心周围存在血流灌注不足但尚未完全梗死的脑组织,如果能够及时恢复血流灌注,这部分组织的功能有可能得到恢复。即使患者超过了传统的溶栓时间窗,只要影像学检查显示存在可挽救的半暗带,医生仍然可以考虑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

另外,一些新型的溶栓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研发和临床试验中。这些药物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好的安全性,能够在更宽的时间窗内发挥作用。同时,血管内治疗技术如机械取栓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醒后卒中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比如,李奶奶是一位醒后卒中患者,醒来后被发现左侧肢体无力。由于无法确定发病时间,当地医院不敢贸然进行溶栓治疗。后来,李奶奶被转诊到上级医院,医生为她进行了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发现她的脑组织中存在较大的半暗带。经过综合评估,医生决定为她进行机械取栓术。手术非常成功,李奶奶的肢体功能逐渐恢复,目前已经能够正常生活。

预防有招:睡眠呼吸暂停人群远离醒后卒中

对于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群来说,预防醒后卒中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

首先,要控制体重。肥胖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会堆积在颈部,压迫气道,加重呼吸暂停的症状。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改善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

其次,要改变睡眠姿势。侧卧睡眠可以减少舌根后坠,保持气道的通畅。可以在睡衣背后缝一个网球,迫使自己保持侧卧姿势。

此外,还要戒烟限酒。吸烟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加重气道炎症和水肿;饮酒会使咽喉部肌肉松弛,导致气道阻塞加重。所以,戒烟限酒对于改善睡眠呼吸暂停和预防卒中都非常重要。

医疗干预

如果生活方式调整效果不佳,可以考虑使用口腔矫治器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口腔矫治器是一种类似于牙套的装置,可以通过调整下颌的位置,扩大气道,改善呼吸。CPAP 治疗则是通过一个面罩或鼻罩,向气道内持续输送一定压力的空气,保持气道的通畅,防止呼吸暂停的发生。

对于一些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下颌骨前移术等,目的是切除或重建气道周围的组织,扩大气道空间。

定期体检

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要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卒中的发生风险。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睡眠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打鼾老人要高度重视“醒后卒中”这一健康隐患。了解“醒后”易发卒中的原因,认清睡眠呼吸暂停与醒后卒中的关系,借助现代医疗技术解决溶栓时间窗难题,并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医疗干预积极预防,才能远离“醒后卒中”的威胁,享受健康美好的晚年生活。

【专家名片】

任歆,应急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绿色通道建设、癫痫、神经变性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电生理(脑电图学)。参加多项院级及部级科研立项,主译、主编及参编多部著作,发表论文多篇。

学术兼职: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卒中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癫痫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感染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康养医学分会委员、中初保北京市脑病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

出诊时间:每周三上午、周四下午

来源:应急总医院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任歆

监制:彭雪征


作者:

应急总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