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朝皇家如何尊师重教
2025-09-10 13:4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清朝入关以后,满族统治者意识到: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掌握汉族文化。皇太极在戎马倥偬的军旅之际,就手不释卷。他曾经命儒臣将《三国志》及辽、金、元史,性理诸书翻译成满文,以教国人。年轻的顺治皇帝福临亲政以后,把乾清宫变成了书房,摆放了数十个书架,经史子集、稗官小说、传奇时艺无所不有,连金圣叹批的《西厢记》都在他必读之列。每天他处理完军机大事之后,其余时间就是读书、写字,常常秉烛夜读通宵达旦。几年之后,他涉猎了先秦、两汉和唐宋大家的名著、元明戏曲话本,通读了明朝实录,不仅学识大长,汉字也写得很漂亮。他的好学精神给他的子孙做出了榜样。

福临的继任者玄烨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君主。他在乾清宫的西南建了一个书房,名叫南书房,选择一批翰林学士入值,向他传授知识、讲述学问。他在《庭训格言》中说:“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刻苦学习累得直咯血还不稍事休息,这精神多么感人!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玄烨南巡回京途中,泊舟燕子矶,秉烛读书至三鼓。侍臣高士奇请求他休息,说皇上过于疲劳了,应该稍加节制注意保养。玄烨说:“朕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分,乐此不疲也。”玄烨还亲自给皇太子选老师,让太子从六岁开始受教育,背书、习书法。皇帝每天亲自检查太子的学习情况,在太子的书法练习上用朱笔圈点,并写下日期。(《郎潜纪闻四笔》卷十)

康熙皇帝重视读书、重视皇子教育的做法,被雍正皇帝胤禛创造性地继承了下来。在清代学者陆以湉著的《冷庐杂识》中,第一篇就是《尊师重道》,说雍正皇帝如何“尊师重道,远轶前古”——超过了以前的皇帝。

胤禛吸取了康熙皇帝早早立储不成功的经验教训,采取秘密立储暂不公布的做法,将继承人的名字及遗诏事先写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到他死后才由大臣们取下来宣读,并早早开始对所有的皇子全面实施严格的教育。他在乾清宫之侧建立了尚书房,凡诸皇子和近支王公,满六岁者都必来尚书房读书。每天早晨大臣们上朝,皇子们便进尚书房读书。

乾隆元年正月二十四日,是钦天监奉旨择定的吉日。乾隆帝弘历仿照雍正元年的做法,在尚书房举行了郑重的开学典礼。这天清晨,被任命为诸皇子师傅的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朱轼,左都御史福敏,侍郎徐元梦、邵基早早等候在尚书房。卯时初刻,皇长子、皇次子等也来了。总太监传旨:“圣旨——皇子应行拜师之礼!”诸位大臣面北而坐,诸皇子行长揖礼。师傅们则赏给诸皇子一些笔砚文具之类。典礼结束后,乾隆皇帝召见诸皇子和六位大臣,当面指示六位大臣说:这些皇子年纪虽小,但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你们几位当老师的一定要殚心竭虑地教育他们,如果他们不服从教导,你可以严厉些。教育嘛,就是严一些才能使受教育者获益;宽纵反而有害。这些道理皇子们长大以后会明白的。

乾隆帝然后又谆谆教训皇子:“师傅之教,当听受无遗。”(见《郎潜纪闻》)

据清代大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里说: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

福格的《听雨丛谈》里也有相同的记述: “尚书房在乾清宫东南庑北向,皇子读书之所也。皇子六岁,入学就傅。……每日皇子于卯初入学,未正二刻散学。散学后习步射,在圆明园五日一习马射。寒暑无间,虽婚娶封爵后,读书不辍。道光年间,惠亲王年将四十,兼掌职任,公事毕照常读书……”

卯初,就是早晨五点钟,未正二刻,即下午两点左右,总共八九个小时。要知道,皇子们分别住在各自的府邸里,而他们的府邸分散在京城各个方位。从他们的居住地走到尚书房,近的有三四里,远的有六七里路,所以必须起大早。赵翼当时就感慨地说:“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

康雍乾三世皇帝的这些做法,不能不在全国上下乃至整个清代产生巨大的倡导作用。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