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色北海:石上云烟 秋访阅古楼
2025-09-11 16:3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时值20259月初秋,太液池畔的垂柳犹带绿意,却已间杂三两黄叶。这是我第三度造访阅古楼,与前两次的春冬景致不同,秋日的琼华岛别有一番清旷气象。晨光透过古松的缝隙,在阅古楼的琉璃瓦上洒下斑驳金辉。

一、格局新变

楼内格局果然有新变化。一楼展厅如今专陈拓本,那些曾经得见的原石已移往他处。身着黑色制服的管理员温言解释:“为保护碑刻,真迹现仅限周二上午和下午各开放一小时。”我今日只得与拓片对晤,然心下反觉欣然——正好专心品味墨拓之妙。

二、墨拓清赏

展墙光线柔和,495帧拓本在玻璃罩下宛若展开一轴墨韵长卷。我仰头细观《快雪时晴帖》拓本,但见墨色浓淡有致,飞白处似有笔锋掠过的清风。纸面上纤维纹理与墨色交融,形成独特的肌理——浓处如漆夜凝霜,淡处似晨雾漫江。

细观墨色层次,尤见匠心。墨浓处似小儿睛,黑亮有光,墨淡处如蝉翼,透而不薄。此乃拓工控制扑子蘸墨多寡所致,浓者显其筋骨,淡者传其神韵。尤以《伯远帖》中“顿首”二字,墨色由浓渐淡,宛若笔锋自纸上提起的刹那,墨韵流淌,神采飞扬。

纸质尤可玩味。清宫特制棉料宣纸,纤维绵长,承墨尤佳。对着光线细看,纸纹如涟漪般荡漾,墨色随纤维脉络渗化,形成天然皴染。

在《中秋帖》“不复不得”墨纸纹微微晕散,恰似月光流淌,平添几分朦胧韵味。

捶拓技艺更见精微。善拓者知刚柔,明轻重。重捶则字口锐利如刀,轻扑则墨韵柔和似染。《韭花帖》中“昼寝”,捶拓极精,字口清晰如新硎,而墨色温润如玉,可见拓工手法之妙。尤以捺画收笔处,墨色渐淡渐消,仿佛能看见当年拓工手腕轻提的瞬间。

朱印灿然,尤为夺目。乾隆御览之宝钤于卷首,朱砂印泥仍鲜艳夺目。以微距镜头细观,可见印泥厚积处呈现立体质感,边缘有细微渗油痕迹,如琥珀凝光。诸收藏印鉴错落有致,朱墨相映,构成独特的视觉韵律。

三、秋光漫忆

晌午时分,游客渐稀。我独坐廊下,翻看方才所摄影像。显示屏上,拓本的细节被放大后愈发震撼人心——那些肉眼难辨的笔锋转换、墨色浓淡变化,在镜头的捕捉下都成了可视的艺术语言。

忽悟得:我这等创作方式,实是与古人暗合。昔人捶拓传薪,今我以数码存真;昔人双钩摹写,今我以微距解剖。手段虽异,其心一也。皆是为了让这些艺术的精魂,能穿越时空,薪火相传。

四、午后拾趣

午后秋阳斜照入窗,在拓本上投下斑驳光影。我捕捉下这转瞬即逝的美景——光与墨的对话,今与古的交融。这时,一位白发长者拄杖而来,在我身旁驻足良久。

“年轻人也爱老物件?”

爱其不老,”我答,“这些笔墨已经活了一千多年,还要继续活下去。”

老者微笑颔首,以杖指《中秋帖》拓本道:“墨气犹存,仿佛能见王献之挥毫时的呼吸节奏。”娓娓道来各帖精要,言谈间方知是退休的文物研究员。临别时他说:“下次看真迹,周二上午最佳,秋日光线通透。”

五、归途所思

离楼时已近日暮。回首但见“阅古楼”匾额在夕阳中泛着暖光。今日虽未得见原石,却在拓本世界中发现了另一重天地——那些墨色浓淡中隐藏着无数拓工的匠心,那些纸张纹理里记载着光阴的故事。

作为一个用笔、用镜头、用键盘创作的人,我越发觉得:真正的传承不在形式,而在精神。昔人刻石留文,今人数码存影,都是时代给予艺术的新生命。而我能做的,就是用这个时代的方式,让这些石上的烟云,继续在时光中流淌。

暮色渐合时,我收拾行装。镜头里有278张拓本细节图,记录本上写满了秋日的感悟。下一次,当在一个周二清晨再来,与那些千年原石面对面。而今日所得,已足够我在这个秋夜,点亮一盏灯,开始新的创作。

乙巳年白露后记于北海畔

资料来源:

1.《三希堂法帖考释》(故宫出版社2023修订版)

2.北海公园管理处2025年最新参观指南

3.作者20259月实地考察记录

4.《中国古代拓本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2024年版)

创作手记:

本文所有插图均采用作者当日拍摄的拓本细节照片,通过微距摄影展现传统拓本艺术的精微之美。多媒体版本将包含4K视频素材、拓本高精度扫描图像及现场环境声采集,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


作者:

梁慧芳-墨渊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