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胜利的“眼睛”
北京晚报·五色土 | 记者 白杏珏

2025-09-11 16:55 语音播报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展示着一架小巧的望远镜。这架望远镜的主人是叶挺,而在抗战时期,还有许许多多的“叶挺的望远镜”,遍布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这些由叶挺在抗日战争物资不足时期筹措的望远镜,为前线军官们提供了一双双雪亮的眼睛,让他们能够勘察地势、侦察敌情、掌握战况,从而赢得主动,取得胜利。

抗战时叶挺使用的望远镜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供图 梁茵 摄

叶挺使用这架望远镜的时候,正担任新四军的军长。1937年10月,在南方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然而,在新四军成立后,一个重大而实际的问题就摆在眼前:武器装备不足。新四军武器来源的基础是南方游击队的武器,种类和数量都很有限。据统计,1937年10月,红军游击队下山整编时,总共大小14支游击队约8000人、3500余支枪。除此之外,还有4挺机关枪及不能连放的重机枪3挺。弹药更奇缺,每人只有数发子弹。

猛将难打无准备之仗。对于刚成立的新四军而言,武器装备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1938年,刚从海外回国上任的新四军军长叶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只得想尽办法筹措物资。他专程到香港发动国内外人士为新四军捐赠物资,还嘱咐其夫人李秀文到广东老家和海外广泛宣传,呼吁热爱祖国的人士共同抗日,挽救国家危亡。叶挺的岳父岳母也捐献了养老钱用于购买军资。而望远镜,则是叶挺筹措的重要物资之一。据沈其震回忆,“团以上的望远镜都是叶挺同志从香港买回来的。”这些远道而来的“叶挺的望远镜”,为前线军官们提供了一双双雪亮的眼睛,让他们能够勘察地势、侦察敌情、掌握战况。


叶挺

同时,新四军也高度重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1938年,新四军在皖南集中整编,加强了部队的编制体制、教育训练、司令部建设和参谋工作。1939年,中共中央指示江北新四军在敌后扩军,发展武装力量。1940年,新四军在苏北地区建立了以盐城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了其战略支点。诞生于困境之中的新四军,以抗击外敌的昂扬斗志,突破了内外的重重阻隔,迅速成长为一支具备抗日力量的军队。仅在1938年,就连续取得了蒋家河口伏击战、韦岗伏击战、新塘战斗、小丹阳反围攻等多次战役的胜利,破除了“日军不可胜”的神话。

叶挺亲自领导的云岭保卫战是抗战史上的光辉一笔。皖南一带,一直是日军与我军争夺的重点地区。1940年10月,日军调集第十五、十七、一一六师团及汪伪军万余兵力,组成步、骑、炮、空联合兵种,气势汹汹地对皖南地区实行秋季的“大扫荡”。其中一路数千人向云岭方向进犯,妄图摧毁位于安徽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这时,刚从重庆回到新四军军部的叶挺迎难而上,亲自指挥战斗,这便是新四军战史上著名的皖南第二次反“扫荡”。

面临严峻局势,叶军长一马当先,与周子昆参谋长一道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在叶挺军长亲自指挥下,新四军皖南部队于钟鸣街、鲢鱼山、芦家店、方村、铁矿山等处严阵以待,给来敌迎头痛击。敌军以主力沿峨岭一线南下,寻我军主力决战,先是占据三里店,随后以5000余人分成3路,在空军配合下继续前进,我军则利用多处高地阻敌前进。日军夺高地不成,重将三路合为一路,集中兵力猛扑,我控守两侧高地,给敌以顽强抗击。日军凭借其步、骑、空联合兵种的威力,以5000余机械化队伍,向我阵地发起十余次攻袭,均无法前进一步。入夜后,我军乘敌疲惫,又从西南和东北方同时给敌以突袭,敌死伤千余,无心恋战,又怕后路被断,在炮兵乱弹轰击掩护下,向大岭头冒险死战,夺路而窜。我军当即分兵,围歼敌之后路部队,并乘势收复三里店、左坑、汀潭。

在云岭遭打击后,日军向泾县城猛扑,企图盘踞县城顽抗。叶挺军长下令立即追击,泾县很快为我军收复。日军残敌向东北方向逃遁,两日内日军伤亡逾百。直至11日拂晓,在敌数十架飞机掩护下,日军才如丧家之犬,逃出包围圈。是役历时10天,大小战斗十余次,歼敌近3000人,我军取得了东南战场反“扫荡”战事的一次重大胜利。

在这场持续十天的保卫战中,新四军出色地发挥战斗精神,利用地形优势阻击武器与兵力均占优势的日军,展现出强大战斗力。在这一战斗过程中,勘察地势、观察敌情、随机应变,望远镜的作用不可小觑。此次胜利后,叶挺将自己的望远镜赠予支持革命的群众陈长寿。陈长寿是叶挺在泾县云岭住所房主陈冠群的儿子,自新四军军部1938年8月进驻云岭村,陈冠群便将叶挺军长接到家里居住。陈长寿回忆,叶挺军长曾对父亲说,要送他到延安去学习。

新四军军部司令部旧址(种墨园) 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供图

如今,当年叶挺居住的种墨园,已成了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一部分。叶挺的望远镜,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讲述着新四军的抗战故事。

烽火存证——文物里的抗战故事

编辑:白杏珏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