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二十年,回超与“新回天”的双向奔赴
2025-09-11 18:0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连接人心、凝聚力量的桥梁。绿茵场上,每一滴汗水、每一声呐喊,都承载着团队的合作与拼搏,也寄托了个人的梦想与追求,这股精神力量成为了推动区域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8月30日,在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的足球场上,2025年第二十届回天地区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回超联赛)下半程赛事的11人制第三场比赛正激烈展开。

赛场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足球爱好者汇聚一堂,共同享受着足球带来的快乐与激情。球员们奋力拼搏,传球、防守、射门……每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与激情。场边的观众也情绪高涨,纷纷为球员们助威打气,加油声、欢呼声不绝于耳。这幅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场景,不仅展现了回超联赛的独特魅力,更见证了回天地区从“睡城”到宜居新城的华丽蜕变。

从“凑场凑衣”到“主场焕新”

回超联赛作为回天地区的一项传统体育赛事,已经成为了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回超联赛只是由一群热爱足球的居民自发组织,他们或许穿着各式各样的球衣,甚至有时“凑不齐球衣”,但那份对足球的热爱与坚持从未改变。

参加第一届回超联赛的时候,我们刚参加完高考,听说家门口要举办足球联赛,一群志同道合的发小就凑钱组建了球队。但那时候条件有限,球衣都是东拼西凑的,管理球队也没经验,最头疼的就是没有固定场地训练和比赛。今年40岁的呼树斌是回龙观环宇体育二拨子足球队的领队,他回忆起二十年前刚参加回超联赛时的情景感慨道,我们那会都是租用周边学校的球场,经常会赶上学校做活动就没有场地踢球了,也时常会有人数凑不够的时候,但大家始终坚守着对足球的热爱。

呼树斌参加第一届回超联赛的球衣

如今,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2022年,环宇回联青训基地落成,涵盖了标准11人制足球场、8人制足球场和5人制足球场,并将该球场命名为回超大球场。2023年,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正式建成投用,作为回天行动计划的重点民生工程,现代化的足球场地、完善的配套设施,为足球爱好者们提供了专业且舒适的踢球环境,成为增进邻里关系的重要平台。

回超联赛也从一个地区性的业余赛事,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联赛,固定的比赛场地,统一的球衣和装备,固定的训练场地和规范和球队管理,吸引了辖区越来越多的球队和热爱足球的居民参与,足球氛围越来越浓厚。

毕业之后,队友们尽管每个人都步入了不同的生活轨迹,但是通过回超联赛这个平台,我们召集了依然还活跃在足球场的同学们,让我们又重新找回了昔日的友谊和热血。目前,球队已经吸纳了40多名球员,不管是后勤保障还是临场指挥,专业程度一点不输职业赛事。呼树斌骄傲地说,回超有了自己的主场以后,我们也能真正能体会到做这个球场的主人了。

从“发小组队”到“薪火相传”

在回天,许多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足球,梦想有一天能在回超联赛的赛场上挥洒汗水;而老一辈的球员们,则成为了他们的榜样和导师,传授着足球技艺,也传递着对足球的热爱与坚持。17岁的王铭赫和18岁的徐梓煊是回龙观环宇体育二拨子足球队中最年轻的队员,他们从小就在回超联赛的熏陶下成长,对足球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们是从小回超踢到回超的,回超联赛不仅让我们有了展示球技的舞台,也让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拼搏精神。球队的长辈们经常会给我们分享他们的足球经历,告诉我们坚持和热爱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队友,更是家人。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也更加珍惜每一次训练和比赛的机会。”徐梓煊说道。

目前,呼树斌已经带领球队荣获了9次回超联赛冠军,是夺冠次数最多也是回超联赛最热门的一支球队。正是凭借着对足球的执着与热爱,让他们一步步坚持下来,从最初的业余球队,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完善组织架构和训练体系的品牌联赛队伍。

从“睡城印记”到“活力新城”

和呼树斌一样,还有不少球员也连续参加了全部20届回超联赛,如今的他们也依然活跃在赛场边,考取足球教练证,手把手给年轻球员传授技巧和经验,“只要回超还在,就会一直守着这片球场,把对足球的热爱传下去。”还有的球员则积极加入到了回天地区足球协会中,成为一名推动地区足球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用行动诠释着足球的精神内涵,也为回天地区的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起初的寥寥数人参与,到如今数十支球队和近千名球员的规模,回超联赛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它不仅是展示地区风采、传播足球文化的重要平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这片绿茵场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足球的热爱与坚持,书写着属于回天地区的精彩故事。

图文/王雨琪


作者:

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