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自6月12日起,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胜利烽火映山河 请听档案说——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京津冀三地档案馆工作人员分别介绍本馆的抗战档案及背后的故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推出60集系列微视频,在三地新闻媒体、各馆新媒体平台播出,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今天推出第51集:河北省档案馆《贯彻三三制进一步建设民主政治》。
在河北省档案馆,珍藏着一份1945年6月15日冀晋区行政公署主任杨耕田在冀晋区专员县长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贯彻三三制进一步建设民主政治》,报告中汇总了各县普遍实施“三三制”政权的情况。
1945年6月15日冀晋区行政公署主任杨耕田在冀晋区专员县长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贯彻三三制进一步建设民主政治》(河北省档案馆藏)
“三三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时采取的政策,即在民意机关和政府行政机关的人员构成中,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1940年3月6日,由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发布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政权,既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了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其他中间力量,孤立了反共顽固势力,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例,边区政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全边区实施了“三三制”建政。通过民主选举,自下而上选出区代表、县议员、边区参议员以及国民大会代表,并由民意机关选举政府工作人员,成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府。
为更好地组织选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选举前建立了各级选举委员会,召开选举准备会议。为提高人民的参选热情,选举委员会运用多种方式宣传选举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报纸、漫画、街头诗等多种形式,还有成千个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走街串巷进行宣传。
在选举过程中,选举委员会面对绝大部分选民不识字的现实,他们选择用豆子代替选票,在候选人的身后放一只碗,老百姓拥护谁,就把豆子投到他的碗里。谁碗里的豆子多,谁就当选。此外,他们还创造出了“画圈法”“烧香洞”等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大大提高了选民的积极性。
一张张亲手填写的选票,一颗颗亲手投下的豆子,民主选举第一次让普通老百姓认识到政权与自身的联系。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开端,也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雏形。“三三制”政权的成功实践,不仅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读档人:河北省档案馆地方志部 杨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