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圆环”正式开放,展示北京全链条培育科创后备人才成果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2025-09-12 19:06 语音播报

热点

大学生自主设计的“手提箱博物馆”里,装着花园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等知识点;依托动作捕捉技术,屏幕中皮影的一举一动与体验者同步;抽象的抛物面概念,在孩子的手中能直观地“转”出来……9月12日,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大会暨北京科学中心青少年科学教育体验主场活动核心板块——“科学圆环”青少年科学教育户外展示区,在北京科学中心正式对公众开放,展现本市全链条培育科创后备人才的成果。

几根小木棍、小皮筋,就能模拟各种建筑力学结构。北京科技大学未来城市学院土木工程系团队开发的“科学盒子”,将复杂的力学原理进行简化呈现,成为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教具。“刚刚过去的暑假里,我们邀请孩子们走进北科大校园,利用这套教具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团队成员介绍,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孩子们参与科普课程的积极性。

这样的科学课,正在首都科技工作者的智力支持下,启迪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其中,由北京科学中心推出的系列特色科学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提供精准科学教育服务。这些课程由该馆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开发,课程数量已超过1000节,依托课程开展的1万余场活动,已惠及20多万名中小学生。

借助“流动科技馆”,这些优质科学教育资源还走到孩子们身边、走向本市远郊区,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体验科学乐趣,已累计服务公众超380万人次。

在此过程中,一批优秀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崭露头角。为了更好地助力这批孩子们成长,高校、科研机构的顶尖实验室资源也向他们敞开。依托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北科学堂”等平台,本市从小学到大学的全学段科学教育实现贯通。过程中,7300余名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在专家引领下,亲身体验科研工作的真实场景。

与此同时,以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核心的青少年科技竞赛体系,成为科学思维的“练兵场”。40余年来,本市16个区和经开区的千余所学校、上百万名师生,广泛参与青创大赛、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赛事活动。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活动构建起从普及到提高,再到拔尖的阶梯式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模式,以竞赛为牵引,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热情。

在北京科学中心,20余个展棚组成的“圆环”,串起了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以竞赛为牵引、以名师为重点、以课程为依托,一个科创后备人才培育的链条,全面覆盖了本市青少年科学教育各环节。展示活动将持续至9月21日。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