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20:40
9月12日,2025生物制造全链条标准化研讨会暨生物智造标准化国际联盟第一次大会在昌平开幕。昌平区作为北京市合成生物产业主要承载区,将携手国内外行业专家启动3至5项由中国主导的生物制造领域国际标准提案,推动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北京乃至全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标准就是一个行业的标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未来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处副处长郭玉东介绍,生物制造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但目前生物制造领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体系,阻碍了高质量数据的汇聚,影响了生物制造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此次大会是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首次系统性面向全链条生物制造国际标准开展联合研讨。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推动生物制造标准化、构建全球规则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生物制造领域的数据整合与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期间,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比利时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基因组信息学、生物技术、食品技术等领域多位负责人同台交流,就“基因设计—生物制造过程—产品安全”全链条数据不互通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这是国际标准化体系内多个技术委员会首次集体聚焦生物制造领域,探索跨领域协同路径,具有里程碑意义。
通过此次会议,中外各方达成共识,将以标准化为抓手,加强合作、互联互通,实现“数据驱动的研发”在生物制造全产业链条中的串联和全方位支撑,加快新医药分子、新食品原料、化学品和新材料等方向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全球生物制造产业走向更加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昌平区副区长赵仕伟介绍,去年以来,昌平区率先发布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挂牌设立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和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搭建了14个共享服务平台,全区已集聚百余家生物制造企业,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资源汇聚态势。
接下来,全区将重点布局生物医药及美丽经济、农业及食品、环保、能源、新材料五大领域,依托北化工、中粮研究院、丹纳赫等创新主体,完善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加强新产品转化孵化,以高品质产业空间和生态招引高质量产业项目,打造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