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北京)启动建设
2025-09-12 22:2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9月10日至14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北京)首次亮相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面展示以海淀区为承载区的人工智能区域中心和以房山区为承载区的绿色能源中心,生动展示高校成果转化服务能力,直观呈现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转化实效。

选址海淀房山建设公共转化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抓手。今年6月,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北京)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并提出“一年投入使用、三年全面建成、五年取得成效”的建设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北京高精尖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中心聚焦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首都最有优势的产业方向,选取海淀区、房山区作为主要承载区建设中心。

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中心启动建设后,汇聚和培养了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加强对全国高校重点团队、重点项目的紧密联系和专业化服务,吸引国际知名高校、企业、研发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开展转移转化国际合作,打造行业领先、功能齐全、服务完备、企业化运行的公共转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从1到10”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和产业承载落地,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有效提升高校和各类创新主体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挖掘近2100个人工智能领域转化项目

服贸会教育专题展详细展示了今年人工智能区域中心的建设及成果。人工智能区域中心聚焦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打造面向全国及海外的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综合平台。区域中心以中关村学院区域、东升三期区域和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区域为核心节点,有机串联海淀区人工智能要素资源,形成“三点协同、全域联动”的空间格局。

记者了解到,人工智能区域中心将建设专属算力实验室,为高校项目提供算力赋能。规模100亿元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三期目前已到位,将优先投资中心项目。同时,建立拨投联动机制,并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支持项目全周期发展。今年,人工智能区域中心建设还将围绕“三到位一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运营团队已与中关村学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等重点机构开展深度对接,联络站设立工作正在有序筹备中,已挖掘项目近2100个,其中有40个项目已落地注册企业。

构建全周期人才服务生态

房山区凭借独特的“科教+产业”双重优势,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焦绿色能源领域的区域中心。该区域中心选址良乡大学城与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房山区出台3项支持政策,涵盖企业培育、技术升级、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场景开放、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人才方面制定“聚源计划”2.0版,按照“领军人才、杰出人才、青年骨干人才”三类分别予以支持,构建从“安居”到“乐业”再到“出彩”的全周期人才服务生态。

记者从服贸会教育专题展上了解到,全国高校绿色能源中心将在建设空间载体、成立实体化运营机构、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通成果“挖掘、筛选、验证、孵化、培育、应用”全链条,推动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加速集聚。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首善之区标准,充分用好全国乃至全球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加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是北京在减量发展路径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国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北京)的启动建设,是北京市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里程碑。北京市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创新务实的行动,广迎天下英才,汇聚全球智慧,推动高校优秀成果在中心落地转化、开花结果。

采写:常悦;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供图;编辑:张广林;复审:李继君;核发: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