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适老化改造不能流于表面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关末

2025-09-15 16:42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眼下,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以北京为例,截至2024年底老年人口达514万,占常住人口的23.5%。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社会方方面面如何相应进行适老化改造,也成为一项重要民生课题。

近年来,各地都花了很大力气推进养老照护、社区便民、居家助老等相关针对性服务,市场上适老产品也越来越多。不过,对照老人们的实际需求,还是有很多细节不尽人意——公共设施不便利,小区坡道较少,商场、医院等自助终端操作繁琐;数字生活不畅快,“长辈模式”有了大字体、大音量,可弹窗推送关不了,版本切换太麻烦;居家产品不安全,适老装修广告吹得花哨,实际仅在马桶、淋浴区加几个扶手,花完钱“该摔还是摔”……

一些适老化改造为何会流于表面?客观来说,老龄化社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各点位的增设、磨合也必然需要一定过程。当然,更大原因恐怕还在于改造动力不足,出发点有所偏颇。比如,目前App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广告投放和用户付费两种,“没有广告、禁止弹窗、无诱导式按键”等适老要求与之天然相悖;再如,家居改造确实需求正旺,但低龄老人与“老老人”不同,行动自如的与失能半失能的不同,要定制方案必然涉及更多成本。如果相关企业只想着揽人气、赚快钱,而没有真正代入“银发视角”,最后必然是看上去很美、用起来别扭。

适老化改造“急”在眼前,利在长远。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6%,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10%。银发群体有着较强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其对衣食住行的需求也朝着多元化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将适老化改造改到实处,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也对拉动经济大有裨益。相关企业既然要抢滩这一蓝海,就要先转变观念,设身处地倾听老年人的心声,让硬件和软件更加契合老年人的生活实际,才能让更多人愿意买单。政府部门在提供适老化指引的同时,也不妨进一步明确标准,同时采取政策鼓励,调动起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

从“养老”到“享老”、从保障基本到提升品质,适老化改造考验着公共服务的“绣花功夫”,更折射出一个社会的人文温度。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功利,才能让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再向前一步。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田闻之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