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西四的张文全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邮件——“祝贺你:你现在可以参与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季奥运会的历史了!”作为“双奥”志愿者、收藏有7000余件奥运纪念品的“冰墩墩之王”,张文全的奥运之旅可以追溯到2000年,而今的他将继续带着自己的奥运梦,以火炬手的身份助力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季奥运会(以下简称“米兰冬奥会”)。
担当米兰冬奥会火炬手的确认函
张文全展示收藏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巴黎奥运会上海资格赛上给张文全签名
张文全展示收藏的1980年冬奥会冰球比赛用过的冰球
托马斯·巴赫给张文全的回信
张文全助力哈尔滨亚冬会特许商品旗舰店展览,为游客介绍奥运文化
在成都世运会与各国参与者交流合影
探访
胡同藏家收到“荣耀邀约”
“您知道‘奥运小王子’吗?”在西四附近一打听,街坊邻居都知道张文全的大名。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这个北京小伙被大家称为“全网‘含墩量’最高的人”。带着好奇,记者来到张文全家,打开小屋房门,仿佛踏入了一个奇幻的奥运世界。
3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奥运藏品琳琅满目。不同配色、不同姿势的“冰墩墩”和“雪容融”憨态可掬;巨大的福娃仿佛在诉说着北京奥运的辉煌;还有奥运会火炬,闪耀着奥林匹克的光芒……这里宛如一座微型“奥运博物馆”。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一段奥运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奥运的气息。
就在不久前,这个“小小博物馆”的主人,迎来了他收藏生涯中最珍贵的“藏品”之一:一份2026年米兰冬奥会火炬手确认函。打开电子邮件,张文全眼角难掩激动:“看到‘你成为奥运历史一部分’这句话时,我感觉心都在颤抖。”这位1986年出生的北京小伙,激动的心情一如2001年那个夏天,在电视机前见证北京申奥成功的狂喜瞬间。“感觉26年的热爱和坚持,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响。”张文全说道。
很多人好奇,这个生长在胡同里的普通北京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奥运舞台?答案,藏在他与奥运的每一次相遇里。
梦启
一颗被奥运点燃的少年心
2000年,悉尼奥运会。 14岁的张文全第一次通过电视屏幕,感受到竞技体育的磅礴力量。“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为国争光,那种感染力让我心潮澎湃。”彼时,奥林匹克的种子悄然在这个少年的心中埋下。
2001年7月13日,当萨马兰奇先生念出“ Bei⁃jing”时,全国沸腾,正在读初三的张文全激动地与电视机合影,一个梦想在他心中炽热地燃烧:“我一定要参与北京奥运会!”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张文全付出了数年努力,除了每天自学奥运历史、体育赛事规则,搜集志愿者招募试题,还整理出了厚厚的“奥运知识手册”。“当时就像备考一样认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2008年,正在读大学的张文全终于圆梦,成为北京奥运会五棵松棒球场的赛会志愿者,担任成绩打印分发助理。那段日子,他每天都会提前抵达场馆调试打印机,比赛期间,从打印室到体育信息台的几百米路程,他总是用冲刺的速度完成。“成绩报告要第一时间送到,不能耽误赛事进程。”组长常笑着劝他“慢点跑”,可他总觉得“多快一秒,就能多为奥运出份力”。
志愿者生涯里,还有一段让他印象深刻的故事。为了收藏奥运餐券,张文全曾连续几天不吃午饭,只为留存餐券作纪念。同事发现后,主动把自己的饭分给他:“藏品可以慢慢收,身体不能垮。”同事们的理解不仅帮助张文全完成了“收藏”,也让他在志愿服务期间,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北京奥运会结束时,他因表现突出荣获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这份荣誉证书,至今仍是他最珍视的藏品之一。“能参与奥运很光荣,能为奥运服务更是自豪。”张文全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经历是张文全日后申请2026年米兰冬奥会火炬手时最有力的底气,正如他申请时写道:“我参加了2008年和2022年奥运会的志愿者服务,对奥林匹克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火炬手,我会激励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 ”
收藏 七千余件藏品的“奥运之旅”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张文全开始系统地收集与奥运相关的纪念品。如今,他的藏品已形成庞大而专业的体系,数量多达7000余件。40余把来自全球的奥运火炬,涵盖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等历届赛事;1000多个奥运吉祥物,从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的“雪人”,到北京冬奥会金牌颁奖定制版吉祥物纪念品、巴黎奥运会的“弗里热”,还有东京奥运会银牌颁奖吉祥物花束、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颁奖花器……现在,张文全已经开始收集米兰冬奥会相关特许商品,吉祥物的伙伴“运动小花”“时尚小花”早已纳入囊中。
“收藏的过程,就像一场环球旅行,充满惊喜也满是波折。”张文全回忆,为了收藏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火炬,他曾花1.2万元从海外收藏家手中购买,“那是我当时攒了半年的钱,拿到火炬时,觉得一切都值了。”在众多收藏中,北京奥运会火炬是张文全的“心头爱”,11把火炬涵盖研发版、珠峰传递版、正式传递版三个版本,每一把都有专属编号和故事。海外收藏中也会遇见“囧途”。张文全曾在海外拍下两把索契冬奥会火炬,其中一把由于手续问题未能收到,另一把因为卖方“失信”,也没能收到。这些年来,张文全与至少5把火炬“失之交臂”,金额损失大约五、六万元。还有一次,张文全购买的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火炬,因运输问题丢失,至今杳无音讯;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官方礼包在运输中丢失。
当然,收藏路上也有许多温暖。张文全至今记得,为了收藏1987年广州第六届全运会吉祥物“阳阳”的徽章,他在网上与卖家反复沟通。卖家最初定价40元,他砍价到20元包邮,可当卖家改好价格后又舍不得卖了。他耐心沟通数日,最终用执着打动对方,成功将第一个全运会吉祥物收入囊中。
张文全因“冰墩墩”而走红,自然对这一吉祥物分外关注。每年的生肖版“冰墩墩”,他都一件不落,悉数收藏,最近这几年,还参加了龙墩墩、蛇墩墩发布会,“今年年底,马墩墩就要来了,我非常期待。”张文全说道。前段时间,有人出数倍高价想买他的藏品,被他婉拒:“收藏不是为了升值,是为了留住奥运记忆,让更多人看到奥运的魅力。”如今,当得知自己将成为米兰冬奥会火炬手时,张文全特意找出收藏的火炬擦拭干净:“我曾经不惜重金、历尽周折从全世界‘请回’火炬,而这一次,我将亲手举起真正的奥运圣火。”
破圈 让奥运精神走出胡同小屋
“收藏不是终点,让奥运精神走出胡同小屋,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张文全的这句话,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他多年来的实际行动。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张文全带着奥运纪念品和冰墩墩们走进什刹海党群服务中心、学校,为大家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在社区举办的“奥运记忆分享会”上,张文全用自己的收藏故事,点燃居民对体育的热情。张文全的藏品还曾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场所展出,吸引大批观众驻足。“其实不是我火了,是大家对奥运的热情火了。”张文全说,看到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眼中的向往,他就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值得的。
除了线下展览,张文全还通过媒体和文化活动,让奥运精神传播得更远。他参演了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歌曲《一起向未来》MV,参与拍摄BBC电视台制作的奥林匹克频道官方纪录片——《奥林匹克宝库:奥运珍藏》。巴黎奥运会期间,在北京奥运博物馆“奥运经典 记忆珍藏”义展上,张文全展示了“冰墩墩之父”曹雪签名的太空版冰墩墩,以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签名的巴黎奥运会吉祥物,让更多人感受到奥运藏品的独特价值。
2022年11月,张文全给巴赫主席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作为“双奥”志愿者的经历,表达对奥运精神的理解。2023年3月,他收到了回信。巴赫主席在回信中提到,北京是世界上第一个同时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这是奥运历史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对像张文全这样积极参与奥运会的志愿者们,表达深切的感激之情,认为他们的参与是奥运会能够成功举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巴赫主席还在信中用中文重申了他在闭幕式上说的话:“志愿者,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中国朋友!”后来,张文全将这封回信捐赠给北京奥运博物馆,希望更多人了解奥运精神。
这封回信给了张文全莫大的鼓励,不久后,他便将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寄给了曾在奥运会上结识的朋友——日本电视台记者辻岗义堂,“如果‘义墩墩’能去米兰冬奥会,我会带着火炬、冰墩墩与他见面。”今年,张文全把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醒狮版吉祥物盲盒寄给考文垂主席,希望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世界了解中国赛事的独特魅力。
从个人收藏到公益传播,从国内活动到国际交流,张文全的角色不断转变,但对奥运的热爱始终不变,他积极探索更多途径宣传奥运、助力奥运。正如他在米兰冬奥会火炬手申请信中所写:“我践行的价值观是团结、奉献和文化传承。收藏奥运纪念品,是为了记录历史;传播奥运文化,是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奥运精神。”
传递 不止于双奥的“赛事达人”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张文全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哈尔滨亚冬会、成都世运会等国际大赛现场,他也从志愿者变成了赛事的忠实支持者、推广者。
2025年成都世运会期间,张文全穿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T恤,到春熙路特许商品店里打卡。为了去世运会现场,他付出了很多努力。
出发前几天,张文全突然发烧,嗓子像刀片割一样疼,原本订好的火车票只能改签。“当时就怕去不了,每天盯着赛程表着急。”8月8日,身体稍有好转的他,坐上了从北京到成都的绿皮火车硬座。28个小时的旅程里,他没怎么合眼,一路整理着自己收集的世运会资料,期待着现场观赛的时刻。抵达成都后,他住进一家青旅,每晚床位费25元。“把钱花在藏品和观赛上,比住好酒店有意义。”他笑着说,在成都的几天里,他每天辗转于各个比赛场馆,为中国运动员加油助威,还一口气花了上千元买了纪念品,充实自己的“收藏”。
观赛之余,张文全还不忘传播赛事文化。在青旅,他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解世运会项目;在比赛现场,他与运动员交换他们代表团的徽章,看到中国文创产品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他由衷地自豪。
这样的“赛事之旅”,对张文全来说已是常态。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倒计时100天之际,他带去了1996年亚冬会吉祥物“豆豆”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太空版“冰墩墩”,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亚冬会;巴黎奥运会上海资格赛时,他特意来到曾经做过志愿者的上海世博会场馆,观看奥运赛事。
“从志愿者到观众,身份变了,但对体育的热情没变。”张文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购买赛事文创产品,分享观赛体验,提出赛事建议……这些经历也成为他申请米兰冬奥会火炬手的重要支撑。正如张文全所说:“每一次观赛、每一次推广,都是我与奥运的深度对话。”
如今,张文全已经开始为米兰冬奥会火炬传递做准备。他翻看往届火炬传递视频,整理收藏的各国火炬资料,还计划带着收藏的文创产品去米兰。“从北京胡同到米兰赛场,火炬传递的不仅是圣火,更是中国民众对奥运的热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
记者王双文 姜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