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北京标杆
《前线》杂志 | 作者 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员会

2025-09-15 18:36 语音播报


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深度融入绿色北京战略和美丽北京建设大局,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鲜明导向,实施生态立区发展战略,持续筑牢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北京标杆。

深刻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坚定履行生态涵养区使命职责

门头沟区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始终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转型的自觉,全力打造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协同共进的“绿水青山门头沟”。

在感悟“生态兴则文明兴”中树牢历史思维,把守好绿水青山作为头等大事。2018年5月18—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作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门头沟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以大历史观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地位,以更高站位认识首都生态涵养区的职责使命,深刻认识历史上因生态环境变化而导致文明兴衰演替的教训,深刻汲取本区因历史上资源型产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教训,坚决关闭了区内全部煤矿、非煤矿山、砂石厂,毅然走上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道路,全力守好40万老区群众世代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和美丽家园,探索“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在感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强化系统思维,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门头沟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定把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服务美丽中国、美丽北京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坚持废弃矿山修复和生态空间拓展提质的兼顾并举,坚持深山区、浅山区、平原新城地区绿色空间格局梯次打造,坚持以永定河为主体的河湖生态治理协同联动,坚持守山护林保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和绿色低碳转型多措并举,力争以最大程度释放各类生态要素耦合效应,整体提升首都西部生态屏障的生态涵养效能。

在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运用辩证思维,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1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门头沟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刻理解“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坚定筑牢首都西部生态屏障的前提下,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全面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严格落实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着力构建符合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等生态经济、美丽经济,着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在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坚持战略思维,走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群众路线。2022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门头沟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聚焦服务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在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方面紧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以及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迫切需求,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改善环境民生;另一方面坚持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加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宣传生态文化,着力引导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动画卷。

坚定扛牢守山护林保水之责,不断提升生态涵养和治理能力

门头沟区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在实践中形成厚植“一个本底”、推动“一个探索”、强化“四个重点”、建好“一个平台”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格局,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荣誉,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生态环境部“2024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经验做法”的行政区。

统筹扩绿兴绿护绿,厚植绿色生态本底。门头沟区始终把厚植绿色本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坚持生态空间只增不减,集中力量推动绿色空间扩容提质。一是下功夫扩绿。入选“十四五”时期第三批中国山水工程,开展百万亩造林等工程,实施生态系统灾后修复项目。以举办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为契机,推动以市花月季为主题的花园城市建设,实施全龄友好公园改造及无界公园建设,营造城乡绿化彩化立体景观。二是下功夫兴绿。实施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项目,开展村头片林、保育小区等项目,持续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花、林果等林下经济,泗家水红头香椿、京白梨等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京白梨栽培系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集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康养产业,潭柘寺镇获评北京市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三是下功夫护绿。率先启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试点,深化林长制改革。结合新型集体林场建设,推动群众参与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和经营管理,军庄镇集体林场成为全国乡镇森林防灭火工作规范化管理试点。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门头沟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改善民生的增长点、地区转型的支撑点。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率先探索区域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努力构建以生态产品总值为导向的“生态立区”战略统筹推进机制,创新生态产品总值关键指标体系,建立生态环境领域“绿皮书”项目库,加快构建地区生产总值和生态产品总值同部署、双增长工作格局。二是强化精准施策。实施覆盖全域的“生态体检”,根据各镇街森林、灌丛、草地、湿地、水域等重要生态系统情况,绘制生态产品总值特征画像,“一镇一策”推动生态产品总值全要素提升。三是强化试点探索。率先开展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应用,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瞄准关键生态要素,强化重点领域治理。门头沟区瞄准区域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和重要节点,以重点领域治理带动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一是深化水生态治理。开展永定河山峡段综合治理,实施“六水联通”等全域水生态治理,持续开展生态补水,地下水水位连续6年回升。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率先实施区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以推动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为牵引,构建“旗舰物种”保护带动“极小种群”保护模式,设立全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非损伤联合实验室,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自然城市”平台。三是实施低碳先锋行动。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压缩空气储能试点建设,实施全市首个“生态修复+光伏发电”综合治理项目,试点打造零碳园区、零碳小镇、零碳乡村、零碳工厂,入选全国首批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四是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抠0.1微克”治理细颗粒物(PM2.5),统筹开展机动车排放监管、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实施扬尘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全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由2019年的3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8.6微克/立方米。

搭建永定河绿色发展论坛,打造生态保护协作交流平台。在市有关部门支持下,创新搭建服务新时代首都绿色发展的平台——永定河绿色发展论坛。以“绿色引领发展、生态绘就未来”等为主题连续举办论坛活动,并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等领域形成一批交流合作成果。

探索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实践路径,不断增强老区人民的绿色生态福祉

门头沟区落实市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工作要求,紧扣地区转型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需要,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积极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坚持产业生态化,构建生态友好型高新产业体系。紧抓新质生产力发展契机,着力培育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三大细分产业”,推动地区加快由千年煤城向京西智谷、中国心谷蝶变。一是着力构建国产自主可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建成全市最大600P(P即PFLOPS,1P等于每秒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国产自主可控算力集群,推动北京算法登记服务中心和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据资产服务中心落地,点亮京西智谷模型调优工场和大模型生态服务站,引入北京前瞻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研究院,构建全市首个涵盖“引育用留”全生命周期人工智能人才生态圈,连续举办三届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二是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数字文化高地。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实现战略协作,引入央广总台超高清示范园“央视界”,落地华为视听产业战略板块和华为计算视听创新中心,率先培育计算视听新业态,与央视网共建通用人工智能(AGI)联合研究中心并获央视数据授权,形成内容审核大模型、“潭柘智空”文生视频大模型等重点赛道,成为全市首个超高清视听创新应用示范区。三是全力打造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高地。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西山园区的产业生态,推进医用直线加速器等成果转化项目,挂牌成立中关村(门头沟)心血管创新药械产业园。

坚持生态富民,推动文旅农林商体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地区“生态+文化+区位”优势,以打造“三地”品牌(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国际山地运动打卡地、京津冀微度假首选地)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富民产业。一是深化多业态融合发展。构建以全国甲级旅游民宿为龙头、涵盖162家民宿的“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体系。融合山水、户外资源和首店首发等时尚元素,打造“檀谷商圈”时尚消费品牌。以传统皇家琉璃烧造等非遗资源融合现代创意,打造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新地标。举办首届北京市虚拟体育运动会等赛事活动。推出“星火少年”等精品线路,打造特色研学旅游品牌。二是推动文旅产业综合改革。设立文旅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联合北京银行推出“民宿贷”等产品,推动精品民宿“一照、两证、一系统”办理改革。纳入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持续深化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模式。紧抓京蔚高速贯通契机,推动京冀协作成立“大京西文旅联盟”,积极与山西探索文旅合作有效路径。三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24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41.3亿元、同比增长34.2%、较2019年增长88%,其中乡村旅游总收入达1.1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位居全市首位,带动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市第二,城乡收入比首次降到2以下。

坚持环境就是民生,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浓厚氛围。一是优化绿色宜居环境。结合建设诗画乡村和精品城市,抓好新农房建设等工作,持续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二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持续抓好垃圾分类,在全区推广“分类驿站+流动收集”模式。深入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和车械新能源化,完成129个村庄清洁能源改造,推动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91.6%。开展“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活动,实施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行动。三是提升法治护航效能。依托“府院联动”机制,推动区法院与区生态环境局、区文旅局等单位协同开展产业政策引导、风险防控、矛盾化解等工作。打造“生态检察+”特色品牌,设置生态检察工作室(站、点),建立全市首个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员会

最新文章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