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⑭|海淀区“清河之洲”(树村段)滨水绿廊景观提升工程
2025-09-16 16: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16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生态修复成效,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将于近期分批展示部分案例,共同见证首都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本期带您了解——海淀区“清河之洲”(树村段)滨水绿廊景观提升工程。

基本情况

01项目背景

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工程”的要求,海淀区立足先发优势,传承三山五园历史格局,以高标准推进清河治理。同时,随着城市发展,沿河棚户区的腾退,清河沿线也面临着生态修复的紧迫需求。因此,海淀区相关部门编制了《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规划设计》(以下简称“清河行动”)。清河行动共计7处重要节点,简称“清河七龙珠计划”,“清河之洲”(树村段)是“清河七龙珠计划”中的第三珠,是整个清河行动计划的先行示范区,力求以河道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恢复。

02生态问题

现有岸坡以硬质护砌为主,水生植物缺失,生态状况较差;滨河绿带景观结构单一,植被缺乏特色,植物群落缺少多样性;沿线滨河路被桥梁、闸房等设施阻隔,绿道连通不顺畅,可达性较弱;有污水溢流问题,水质较差,存在异味;周边居民休闲需求强烈,休闲空间缺失,空间活力不足;整体风貌被硬质河坡以及高架五环路主导,区域活力欠缺。

实施前河道状况

03实施情况

项目西起树村路,东至体大西桥,南起清河南岸五环路,北至规划清河北侧路,河道长1.17公里,占地面积约25.73公顷。项目由海淀区水务局负责,于2022年9月动工实施,2023年9月圆满竣工。

主要做法

合理设计,确保安全

以平急两用的设计理念,打造实现科学洪水管理的安全休闲区。通过精确计算防洪排水安全,有序合理释放滨水空间,拉近人水距离。

治理前后对比

截污治污,提升水质

全面开展清河流域的雨污合流排查,按照“先治污、再治河”的原则,围绕“清河之洲”建设区率先开展了排口上游的溢流污染治理,通过源头分流、混错接整改、执法监督等工程与管理相结合的举措解决了溢流污染问题,长效保障“清河之洲”的高品质水环境质量。

治理前后对比

打通堵点,绿道贯通

清河沿线共计六座水闸,现状闸区均为封闭区域,阻断滨水慢行贯通,生态环境遭到割裂。清河之洲树村闸管理部门经过与清河管理处多次沟通汇报,在确保闸区管理运营的功能需求下,实现了闸房功能性与景观性相结合,同时也满足了绿道贯通的需求。

蓝绿交融,缝合空间

统筹园林水务,引水入园,打造无界化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本项目共治理河道1.17公里,通过柔化岸坡设计、建设生态景观节点等方式共缝合蓝绿空间25公顷,形成“水边有绿、园中有水”的场景,实现公园与城市的无界融合;同时,通过塑造浅滩、生物廊道等形式,打造水生动植物栖息地,引来鸳鸯、白鹭等各类水鸟驻足,形成浅滩湿地生态驳岸和谐优美的生态画卷。

传承文化,打通文脉

传承三山五园历史文脉,打造极具海淀气质的文化典范区。深挖清河及圆明园历史遗存,以三山五园历史水系、圆明园四十景以及清河发展脉络作为文化背景,以眉月轩与汇芳桥等节点为载体,展现区域深厚的文化底蕴。

主要成效

生态效益

本次河道治理通过引水入园,在公园内部打造了900多米长、近7000平方米的溪流跌水景观。同时利用清河岸线的生态化改造,形成浅滩、湿地等不同生境。并围绕生态岸线增加了乔木近2000株、灌木近4000株、地被3.9万平方米、水生植被0.7万平方米。一系列的生态手段改善了区域小气候与水环境。成群结队的野鸭来此筑巢栖息,形成了蓝绿融合、林水相依的滨水绿廊。同时,河道治理连通了两岸2.2公里长的滨水绿道,营造出安全便捷的骑行、步行慢行通廊。

社会效益

项目完工后,一方面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前来游览、打卡拍照,满足了市民生活休憩的亲水需求,社会效益显著;另一方面,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提升了树村至圆明园地区的整体形象。同时,良好的宜居环境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水岸经济的发展和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效益

以“清河之洲”为例,总结治理模式并应用在具备相同条件的区域,沿清河全线重点打造“清河之源”“清河之湾”“清河之澳”“清河之驿”四大生态修复节点,带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完工后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在2023年北京市“幸福河湖·水美家园”市级评定中获评“水美家园”荣誉称号,在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中入选2024年北京城市更新优秀项目,并获得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案例启示

规划整体统筹,试点先行示范

“清河七龙珠”计划是系统性解决生态修复、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实施谋划,将与京张铁路遗址公园联动,成为缝合东西、连接南北的海淀城市更新蓝绿十字骨架,将有利于传承三山五园历史空间格局。

“清河之洲”(树村段)是“清河七龙珠”计划的第三珠,是整个清河行动的先行示范区,在解决生态修复方面表现出了系统性和前瞻性。项目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有效改善了区域环境,缓解了城市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通过文化复兴和活力塑造,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经济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文化缺失等问题,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示范案例。

完善交通组织,构筑滨水生态系统

清河作为城市北分洪唯一通道,巩固其防洪排水功能至关重要。项目建设在保障防洪前提下,以水生态保护修复为基本出发点,将硬化岸线进行生态化改造。北岸的硬化岸线被改造为自然式草坡入水,南岸的硬化岸线被改造为生态种植台地,为自然生物提供栖息地并配置乡土植物及水生植物,塑造具有自净功能的水生态系统;在保障绿道连通基础上,将现有滨水步道改造为慢行人行绿道,现有巡河路改造为骑行为主的综合绿道,沿线始终保持人行、骑行两路并行的绿道模式,增强滨河两岸联系,构建一个联通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

以文化传承为脉,彰显区域历史底蕴

项目结合历史文化资源,以三山五园历史水系、圆明园四十景及清河发展脉络作为文化背景,打造如眉月轩、汇芳桥等特色人文景观空间,展现海淀区“三山五园”深厚的文化底蕴。

践行两山理论,发展滨水经济

由背水发展转变为面水发展,利用河岸空间合理设置服务设施,改造现有闸房,增加并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滨河空间吸引力,以蓝绿生态走廊带动城市活力,促进人水关系和谐,提升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本内容由生态修复处、海淀分局、政务服务中心、市规划院提供


作者: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