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王玉记:儿童不是小大人,这些知识要牢记;AI不是“万能药”,误区记得要闪避
2025-09-17 09: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引言:

2025年6月,武汉一名3岁男童突发高烧,并伴有咳嗽、不停流鼻涕等症状;家人心急之下用药不当,不仅给孩子服用了过期的退烧药,还让他吃了过期的感冒药,导致孩子出现肝损伤。

2025年7月,深圳市一名10个月的女婴,因家长给她服用超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滴剂,从普通发烧变成了急性肝衰竭。

……

类似上述因用药不规范造成儿童身体损伤的案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每一次这样的事件发生,都是一个沉痛的警示,它提醒我们:守护孩子的用药安全,刻不容缓——这需要家长的科学认知、医疗和研究机构的专业尽责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知之研究院长期坚定奉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亦求知”的研究理念。为了从更加专业的角度了解儿童药品和儿童用药知识,2025年7月29日,知之研究院团队拜访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王玉记教授,围绕儿童用药工作中的难点及应对办法等问题展开交流。

本期知之行者介绍

王玉记

Ø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Ø教授,、博士生导师

Ø北京大学药学院硕博连读

Ø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体中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促进工程"常务副主任

Ø丰台区欧美同学会首任会长

团队介绍

王玉记教授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与首都医科大学21家附属医院关系紧密,这其中包含2所全国闻名的三甲儿科医院,即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医学院)和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原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同时承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项任务,在学院的基础研究项目中,包含了儿童新药研发、将成人用药改良为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药物递送系统研发。

01


开篇:


2016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时指出,“儿童健康关系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既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也是“十五五”规划的热点议题,而保障儿童健康,则是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其中,儿童医疗服务,因其在保障儿童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的核心作用,成为儿童基本权利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儿童医疗服务链条中,“药”是老百姓们最看得见、摸得着,也是普通大众接触最多的有形物体;也正因为如此,儿童用药成为最容易被公众忽视的问题之一。

与成人用药相比,儿童用药更具复杂性和专业性,绝不能简单将儿童视为“缩小的成人”:一旦用药不当,有可能危害儿童健康乃至生命。

要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合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02


关于儿童用药的难点:


儿童用药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给儿童用药时,绝不能把儿童当成“小大人”,缩小版的成人。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儿童与成人的用药差异很大。由于儿童与成人体重差异大、身体器官(如大脑、心脏、肝脏、肾脏)发育不完善,儿童与成人的药物代谢能力有很大差距:儿童体重轻,按体重计算剂量,儿童的剂量一定是低的;而在给儿童选药时,也需要尽量避免经肾代谢药物,寻找新的可替代药物;

二是儿童用药剂量的复杂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儿童”。在0-18岁这么长年龄跨度中,不同年龄段儿童用药剂量差异显著;

三是目前儿童各年龄段,专⽤制剂严重缺乏。尤其是新⽣⼉⾄学龄前,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用药,需要考虑服药的依从性,即通过改善⼝味和减⼩剂型等方式来提高对⽤药的配合度和执行度。因为⼉童对味道非常敏感,儿童用药会经常使⽤矫味剂和使用过矫味剂之后的制剂;同时,对于较小的儿童,由于主要是通过成人喂药,因此要注意给药方式。

03


几种常见的认知误区包括:


儿童用药时,除了上述客观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外,成人可能存在的对儿童用药认知不足,或是认知有误,也会导致一些不合理用药。

误区一:过分相信通过网络经验总结出的规律。

网络给出的某个判定,很多时候乍一听似乎有道理,但事实上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对于药师或是医生来说,用什么药、怎么用药,都必须是有科学依据的:比如它是从哪个指南出来,又有哪篇文献做了相应的研究,这都需要充分而科学严谨的试验作为理论基础。而我们自己从网络搜出来的,甚至是通过AI工具搜索出的结果很可能不够准确因为专业指南和⽂献通常并不在公开⽹络流通

误区二:盲目相信“药到立马病除”。

大多数药物都是用于抑制症状的。以感冒药为例,考虑到流感病毒变异非常快,大多数感冒药只能抑制病毒引起的三种最明显的症状:流鼻涕、发烧、鼻塞。身体的实际康复需要依赖⾃⾝免疫系统的“持续战斗”;而这通常需7天左右。

相比成人,儿童康复时间会更长一些。“吃完就好、药到病除”的理想治疗效果,绝大多数药物是做不到的。甚至在临床上,也只有少数药物可以做到快速缓解症状,比如部分治疗胃酸分泌过、胃痉挛的药物可以在3-5分钟内快速缓解症状,再比如一些治疗外伤的药物,也可以快速缓解疼痛感。

误区三:认为靠“吃药”就能解决一切。

事实上,药物在病症治疗中存在相当的局限性。有些病症,比如儿童抑郁症的治疗,就不仅仅是和药物有关。当症状达到临床指征时需要遵医嘱开始吃药,但药物往往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要达到"去根"效果,实现痊愈,需要运用综合手段。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仅能控制症状到⼀定程度,就像抗菌药只能杀死细菌。但是在杀灭外来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需要配合调整生活习惯。只有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同步调整作息习惯、运动习惯、社交模式和生活环境,进行全面的复合治疗,用药才有可能达到开始时的预期疗效。

误区四,过度信任AI。

一方面,如果想要AI反馈特别精确的结果,需要给到它非常清楚、准确的提示词:如果关键提示词缺失,就可能造成“所答非所问”的尴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无效沟通最多也就是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如果是在用药指导的关键场景下,盲目依赖AI可能会“闯出大祸”。

以儿童抑郁症用药为例,如果没有向AI准确描述想要获取的是儿童剂型信息,它有可能会输出适用于成⼈的剂量,导致严重的操作错误和不可挽回的后果。

另一方面,AI大模型的运转是以数百亿乃至千亿级别的数据为基础的。但很多时候,关于药物使用相关的数据是不够的:很多专业的、早期的临床数据并不包含在AI背后的数据库中。而且现阶段公共临床药物使用的数据尤其是不良反应的数据多是以国外的数据为主,适合中国人的数据量相对较少。国人的体重和适合的剂量,与外国人相比,肯定是有所差异的。

因此我们在积极拥抱技术进步时,也要充分警惕目前AI在药物咨询中的局限性。

04


如何应对儿童用药中的难点


一、 关于儿童用药,需要多听权威机构意见。

儿童药物品种太多,每种都不一样。对家长而言,除非自身是医药相关专业,或是具备查询专业文献和药物作用机理相关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否则为了更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还是建议优先前往当地医院药学门诊进行咨询。

以北京为例,目前已有多家医院已开设药学门诊,出诊的也都是资深药师。他们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状态、服药情况进行药物调整,详细解答用药问题。尤其是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前者是国家的儿童医学中心,后者是首都的儿童临床中心,团队包含资深的医生、药师和护理人员等。他们根据病人的需求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医院药学部也研发了一些针对儿童的独有制剂,能够迅速解决多种儿童病症。

二、 注意甄别药品和食品,谨防“神药”。

一方面家长不要轻信网络和广告宣传,不相信所谓“特效药”,不轻信非权威机构。有些无良机构会在产品上标明具备某种功效,实际上产品并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作为我们普通人,还是建议要仔细查看产品包装,尤其是产品到底是“食”字号还是“药”字号。很多时候为了直播带货,有些机构会故意混淆食品和药品,把食品和功能食品宣传成具备特殊药效的“神药”。

另一方面,我们要谨防购买假药。这些产品没有任何药品(国药准字)的批准⽂号,而且为了快速实现“疗效”,往往会⾮法添加3-4种不同功效的西药,比如激素药、降压药、降糖药等等。吃完这些药,患者可能短时间感觉良好,但是病情会出现反跳现象,尤其是突然停药后症状反弹会加重,各种副作用更明显。

三、借助官方/专业网络力量,积累儿童用药的科学知识。

近年来,很多政府公共部门、专业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已经认识到儿童用药相关安全知识科普的重要性,开始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短视频账号、公共媒体以及有影响力的商业平台发布专业科普内容。比如定期推送图文并茂的科普文章,发布简短生动的短视频等,核心目标就是能为公众提供准确、科学、易懂的儿童用药安全指导,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用药不当造成的悲剧。

常见的用药知识科普平台包括:医药院校官网及公众号、医院官网及公众号(特别是儿童医院、妇幼保健医院等)、医院药学部公众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各省级药监局官⽅平台、各专业协会官方平台,比如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药师协会等。

05


王教授寄语:

构建儿童友好型社会,让孩子更放心地用药


作为医药领域的工作者,我们希望社会公众重视自身健康和儿童健康。

不规范用药可能产生反效果,甚至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规范用药、合理用药,效果更好。

我们也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借助AI一体机、科普APP等,加大、加速、完善医药知识科普,特别是用药环节的科普,让大家了解如何正确用药。

希望通过不断地开展科普活动,大家会对人体用药,特别是儿童用药,形成更加体系化的专业认知,进而在实际生活中,采取更合理的做法。

06


知之的唠叨

儿童是生命的传承者,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安全和合理的儿童用药关系到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的安宁与幸福,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是儿童友好型社会在健康领域最具体、最迫切的实践之一。

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儿童用药的无知或错误认知而造成悲剧: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的身体更脆弱,用药更需安全,让我们一起努力,守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儿童用药的几个小贴士

一、小朋友发烧后该怎么办?

1、如果小朋友的体温比原来高1℃或2℃,物理降温是最快的办法,操作⽅法包括使用凉⽔⽑⼱、冰袋局部冷敷等。

2、物理降温后,如果依然持续高温超过24小时,需要及时就医。

3、儿童发烧,不可随意用药,要使用儿童专用药物,因为儿童器官发育不完全,药物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副作用。

4、儿童常用退热药物,包括⼄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酰氨基酚专效退热,不能抗炎症,分子量很小,分⼦结构简单,已经经过了接近100年的使用,基本可验证其具备安全性;而布洛芬以外周镇痛抗炎为主,兼具轻微退热。

二、⼉童使⽤常见抗生素药物的注意事项

1、⽤药前提: 未做病原微⽣物培养时可经验性⽤药,但需医⽣指导。

2、疗程控制: ⼀般需持续3天左右,具体时⻓需根据个体状况调整。

3、防范耐药风险:滥⽤顶级抗⽣素(如万古霉素)易导致超级病菌(耐药细菌)产⽣,导致无药可用,所以不能一上来就用最好的药物。

4、剂量原则: 严格按体重计算,避免过量导致不良反应。

三、过期药品能否使用?

目前专业机构普遍认为,服用过期药品危害极大,尤其是对儿童来说;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一旦药物有效成分低于70%,剩下的成分进入人体内,它代谢之后的物质可能会有毒;

另一方面,受保存不当、开封时间过长等因素影响,药物可能发生降解,而降解的产物可能产⽣新的毒性物质。

面对过期药品,不能简单地认为“吃双倍就行”。若按"吃双倍"⽅式,可能存在中毒风险,因为过期不意味着有效成分就降到50%。此时服用“双倍”,实际的有效剂量可能超过2倍。所以,一旦发现过期药品,应坚决、立即清理掉。

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来源:知之研究院

通讯员 姜玮

排版:Michelle

校对:小柯

编辑 原梓峰


作者:

北京丰台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