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16:56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周边的两座天桥新增电梯正式投入使用,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过马路更方便了。据北京晚报报道,本市将逐年分批推进医院周边过街天桥增设电梯工作,持续完善无障碍出行环境。就医路上的“最后一公里”,有望越来越通畅。
过街天桥,有的“高高在上”,上下需爬几十级甚至上百级台阶;有的坡道宽度太窄,轮椅根本推不上去。医院周边,老人、残障人士等腿脚不便的群体更为集中,望桥兴叹的自然不在少数。有的老人走平道尚且费劲,爬天桥更是几步一歇;有的病人家属不得已背起患者或抬着轮椅过天桥,也是险象环生。如果要避开天桥,往往要绕较远的路,有些患者情急之下,竟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违规穿行,既扰乱交通秩序,也增添道路安全隐患。多年来,很多患者呼吁为医院门前天桥加装电梯。
“有爱无碍”的环境,本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尺。医院门口天桥无电梯,给特殊群体就医添堵,也是城市善意的缺口。据报道,不少医院门前的天桥都是早年建成,加装电梯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比如桥下区域的地下空间已经铺设电缆、燃气、自来水等管线,施工受限,或加装电梯会导致过街天桥附近的人行便道宽度不达标。
患者的呼声,就是克服技术和预算等实际困难的动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周边的两座人行天桥新增电梯,就是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改造策略。两部电梯貌似不是大工程,但同样是民心工程,同样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样本。据报道,电梯开通后,早上就医高峰时段,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天桥电梯每小时运送486人次,中日友好医院天桥电梯每小时运送407人次,足见加装电梯的必要性,是实打实的惠民工程。让人期待的是,医院周边过街天桥增设电梯工作还在继续。从爬楼梯到按按钮,未来会有更多患者可以“平步”过天桥。
城市的每一个空间和角落,都装着百姓的需求。民生服务水平,关乎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大城精治,就是要拿出绣花功夫,关注天桥加装电梯等容易被忽视的民生细节。需要提醒的是,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天桥结构不同,电梯怎么加最安全、最便民、折腾最少,需要科学的改造方案。建成后,电梯的定期保养和维修,也需要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运行期间不会趴窝。城市管理的智慧,在补齐民生短板等细节中,也在凡事向前一步的预判里。
百姓就医体验,在医院就诊无障碍,也在医院门外无堵点。城市治理者的眼光落在天桥上每一级台阶,就能体谅患者就医路上的每一步艰辛,就有望让更多“天路”变成通途。细微之处的改善,最能体现城市的温暖与善意,最能收获百姓的认可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