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今天是世界患者安全日!守护医疗安全底线,就是守护患者生命线
北京晚报 | 记者 辛音

2025-09-17 17:36 语音播报

锐评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安全领域的应用;定期召开案例分享会,形成管理建议、行为规范与患者教育经验;着力补齐基层医疗资源与安全意识短板,构建“医患协同共防”的新型安全文化……据新华社报道,在疾病复杂性加剧与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的当下,我国正以多维度举措筑牢患者安全屏障,让更多患者感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的本质是救死扶伤,医者的初心是保护患者安康。若脱离了患者安全这一前提,再精湛的医术、再先进的管理、再发达的技术,都会沦为空谈。从望闻问切、用药指引,到手术方案、核对信息,医疗服务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池。每一个步骤的严谨程度、每一次操作的规范标准,都关乎患者生命安危,且牵动背后整个家庭的完整幸福,影响患者对医疗行业的信任根基。从这个角度说,患者的生命线就是医疗安全不可突破的底线,就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守护患者安全,既需要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也需要加强新技术落地。据报道,在智能辅助下,临床护理中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核心制度“三查七对”愈加完善,给药、输血、标本采集前扫一扫,可以快速准确核验信息;对于患者的过敏史及所服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子病历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预警,在医生把关的基础上实现多一道保险……通过降低人为差错的概率、提升工作流程的效率,各大医院正在构建精准高效的数字防线。在为传统医疗规范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技术赋能也为医疗安全底线装上“智慧安全阀”。

技术是医生和患者的帮手,医生永远是守护患者健康的主角。真正兜住医疗安全底线的,还是医患双方的同向发力。一方面,应将患者安全理念渗入医院管理的“毛细血管”,另一方面,也要将患者对医疗人员的理解视为安全治理的重要一环。为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多个城市医疗系统已开展集中培训、案例复盘、流程再造等工作,让医务人员将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江苏、湖北等地则鼓励医疗机构通过开设安全课堂、出版科普读物等方式,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医疗过程、识别风险信号。协同共防的医疗安全文化,体现了对患者知情权、参与权的尊重,展现了医疗机构开放包容、持续改进的态度。医患之间形成互补的安全屏障,有助于医疗服务更好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

9月17日是世界患者安全日。这个纪念日既是对医疗使命的召唤,也是对安全行动的倡导。医疗安全的追求没有终点,迈向健康中国的道路上,每一个环节的保障都至关重要。唯有持续改善医疗行为规范、加强技术融合应用、传播人文关怀理念、倡导医患协同文化,才能不断提升医疗安全体系建设,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快评

编辑:辛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