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启示录》:历史回响与时代启示的影像史诗
2025-09-18 13:1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江苏卫视推出的四集纪录片《抗日战争启示录》以宏阔的视野、深沉的笔触和丰富的史料,重构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壮阔图景。该片不仅是对一段民族苦难与辉煌的历史回顾,更是一次对抗战精神当代价值的深刻叩问。其在主题立意、叙事结构与艺术表达等方面均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准与审美追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启示价值。该片既延续了江苏广电在抗战题材上的创作传统,又通过结构性叙事策略与创新性表达,为历史纪录片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范本。

图片

一、主题立意:从历史还原精神建构,多维理论视角下的价值锚定

该片以“启示录”为名,凸显其超越历史叙述的立意高度——不仅记录战争,更重在提炼精神、启迪当代。全片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是中流砥柱”“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国际统一战线是胜利保障”三大核心命题,系统阐释了抗战胜利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必然性。

从史学维度看,通过讲述杨靖宇、赵一曼等抗联英雄在白山黑水坚持斗争的史实,凸显“十四年抗战”正确的唯物史观,凸显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客观全面反映了历史事实。第一集《血筑长城》中,东北抗日义勇军戴万龄家族的叙事堪称典范:戴万龄变卖全部家产购置武器,率领族人加入吉林国民救国军,家族50余人先后为抗战牺牲,其曾孙戴世忠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的口述,既补充了官方档案中义勇军抗战的微观细节,又印证了民族危亡时刻个体选择与历史进程深度绑定的史学命题。这种家族史民族史的嵌套,契合了新史学从下往上看历史的研究范式。

社会学视角下,该片通过多场景叙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集《众志成城》聚焦滇缅公路修建:20万民工在横断山脉的悬崖深渊间,以每公里牺牲3的代价,仅用9个月建成1146公里的抗战生命线。根据社会学集体行动理论,当个体意识到自身行动与民族存续直接相关时,便会形成超越地域、阶层的集体认同,滇缅公路的修建正是这种认同的实践成果。此外,平山县25万人口中7万人参军参战、刘老庄82名新四军战士为掩护群众全部殉国等细节,进一步印证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的关键事件这一社会学论断。

从国际政治学维度,第四集《并肩战斗》精准诠释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定位。片中引用罗斯福假如中国被打坍了,日本可立即打下澳洲、印度的论断,结合苏联援华物资(1937-1941年提供飞机904架、子弹1.84亿发)、驼峰航线运输80万吨战略物资(牺牲1500余名飞行员)等数据,通过物资流动人员协作战略牵制的三重论证,揭示了中国抗战对全球反法西斯战局的支撑作用。这种叙事既符合全球史研究中相互依存的理论框架,也纠正了部分西方叙事中中国战场边缘化的认知偏差。

从现实意义看,该片通过伟大抗战精神的影像诠释,为当代民族精神传承提供了载体。片中呈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当下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夏春涛教授所言,抗日战争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纪录片通过跨学科的叙事策略,让这种自信心转化为当代观众可感知、可传承的精神力量。

二、叙事亮点:微观叙事与宏观历史的对话,集体记忆建构的影像样本

该片摒弃了传统历史纪录片编年体的线性叙事,采用微观切口中观联结宏观升华的叙事结构,通过传播学、口述史学、记忆研究等理论的实践,实现了历史叙事的可感化深度化

首先个人化叙事增强传播效度,契合传播学低语境理论。如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特务连司号员同景飞(99岁)回忆南泥湾大生产时,用树梢做大棚、拿刺刀挖地的细节,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宏观政策转化为睡大棚、开荒田的个体体验。纪录片大量运用个体生命史作为叙事锚点,通过低语境的个人故事降低历史认知门槛。第二集《中流砥柱》中,美国记者斯诺的内侄埃里克·福斯特追寻姑父足迹的纪实段落极具代表性:他手持斯诺当年拍摄的陕北苏区照片,行走在2025年的西安街头,镜头在1936年斯诺与毛泽东访谈的史料影像和当下场景间切换,形成时空对话。这种叙事既符合传播学大师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在低语境文化中,具体的个人经验更易引发跨群体共鸣,又通过亲属视角消解了历史人物的符号化倾向,让斯诺的红色探寻历史事件变为可感知的个人选择

其次口述史+实物证互证,践行口述史学的学术规范。第三集《众志成城》中,南侨机工研究会名誉会长汤晓梅挖掘的白雪娇家书家是我所恋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的文字,与南洋华侨机工“3200人出征、1000人牺牲的统计数据、滇缅公路上的汽车残骸相互佐证,既避免了口述史个体记忆偏差的局限,又让华侨抗战的历史从抽象概念变为具象的生命故事。新四军烈士李云鹏之妹李爱云展示哥哥待时局平清一些,儿定回乡的家书,让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兼具兄长的温情,这种情感化叙事显著提升了历史传播的效度——根据传播心理学研究,当受众在历史文本中找到情感共鸣点时,对历史认知的深度和记忆留存率会提升40%以上。

再其次从叙事策略角度,该片为集体记忆建构提供了影像样本。无论是摄影师李君放为平山老兵建立的影像档案,还是刘老庄连“82名新战士继承烈士遗志的传统,纪录片通过个体记忆群体传承民族记忆的路径,将分散的个人经历整合为中华民族抗战记忆,这与集体记忆需通过叙事不断重构的理论高度契合。

三、艺术创新:视觉修辞与符号运用,构建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

该片通过历史学者的参与保障内容的学术严谨性。纪录片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影像语言,使抗战精神在当代获得新的传播形态。

一是纪录片精心选取具有历史在场性的实物,让成为历史叙事的重要参与者。第二集《中流砥柱》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陈列的中、英、日多语种《论持久战》版本,不仅是思想传播的物证,更通过多语种这一细节,暗示其超越国界的战略影响力”——片中特别提到日本《改造》杂志193810月刊登日文版,《读卖新闻》虽淡化其对日军的不利预测,却承认抗日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这一实物与文献的对照,让《论持久战》的思想穿透力得到具象化呈现。

二是纪录片通过饱满的构图,用光影艺术和舒缓的蒙太奇节奏,让镜头语言产生震撼力。第一集《血筑长城》中,百团大战纪念碑刺刀直指苍穹的特写与蜿蜒的战壕全景交替出现,刺刀象征抗争精神战壕代表集体坚守,二者形成个体勇气集体力量的视觉隐喻;第三集《众志成城》中,滇缅公路大流沙场景的拍摄极具深意:流动的沙粒与筑路民工牺牲的旁白同步,镜头缓缓推向山崖上的前进刻痕,形成自然艰险人类抗争精神永存的视觉逻辑,这种框架设计让观众在直观感受中理解滇缅公路是用生命铺就的历史事实。

三是时空对比的视觉修辞贯穿全片:2025年北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与1938年延安窑洞的影像叠化,2025年埃里克·福斯特在西安的行走与1936年斯诺进入陕北的史料镜头交叉,这种当下过去的视觉对话,既增强了历史的纵深感,又让观众产生历史与现实相连的认知——根据传播学框架理论,通过视觉元素的组合,纪录片为观众构建了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的认知框架,强化了历史记忆的当代传承。

《抗日战争启示录》是一部兼具历史深度、艺术高度与时代温度的纪录片力作。它不仅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庄严致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刻梳理与传承。其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和有血有肉的细节呈现,不仅让14年抗战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为历史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民族精神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范式。


作者:

笔力王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