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血色觉醒与历史叩问——民族记忆的银幕重构
2025-09-19 19:3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走出电影院,我的脑海还回放着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暴行,一位中国姑娘的双手被烫熟,女日军官撕其手上肉与骨分离时姑娘撕心裂肺的哀号,冰冻实验室内中国男子冰冻的身体被劈开的特写,火灼实验室内中国人被作为活体试验时的惨叫,细菌实验室带病毒蟑螂跳蚤密密麻麻洒落在中国人身上的镜头,石灰粉活埋人的场景……挥之不去,触目惊心。

电影《731》撕开了历史最残酷的一道裂口,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暴行的影片,绝非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通过个体命运的剧烈沉浮,在主题立意、叙事建构、艺术表达与社会价值层面,完成了一次对民族创伤记忆的深刻打捞与精神重塑。

一、主题立意:身份重构中的历史真相祛魅

长期以来,由于日军对731罪行的销毁与掩盖,以及部分历史叙事的简化,大众对731的认知多停留在“细菌战”的模糊概念上。而影片通过具体的实验场景、个体的苦难经历,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记忆。

影片的核心立意,始终围绕“身份觉醒”与“历史祛魅”双线展开,在个体蜕变中完成对战争罪恶的终极控诉。王永章被抓,日军认定他是曾越狱的王子明,给他的编号为“1007号”,让他给狱友送饭和打扫卫生。一个习惯了挥金如土的纨绔子弟,突然被贴上“越狱英雄”的标签。这种身份的割裂,恰是影片对“英雄叙事”的解构与重构:真正的英雄并非天生,而是绝境中被良知与责任倒逼出的选择。

当王永章推着饭车穿梭在男女监室之间,目睹日军将同胞当作“马路大”(活体实验材料)进行冰冻实验——人的手臂在低温中逐渐僵硬、变黑,最终像玻璃般碎裂;看到细菌注射实验中,受害者从发热、溃烂到痛苦死去的全过程,他的身份认知开始发生质变。这里的叙事并未停留在“旁观者愤怒”,而是引入了三个关键的情感锚点:1012号魔术男孩的信任(“你是王子明叔叔,能带我出去对不对?”)、顾先生托他给女监中的妻子带话(“告诉她,孩子要叫‘顾念国’”)、0012号老狱友用生命守护的圣经路线图(“这是上次越狱的路,现在交给你了”)。这些细节将个体命运与群体苦难绑定,让王永章的“英雄化”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责任承接。

日军越残暴,王永章越坚定了要带领大家逃出去的信心。在日本的(盂兰盆节)节日当天,趁守备士兵大多参加节日盛大花车游行,留守的只是一些学生兵,于是王永章用0012号留下来的钥匙,打开了所有狱友的监室,组织大家冲破层层封锁。但是当他带着大家打开了最后一道大门时,迎接他们的是日军的机枪。这些幸存者,都被拉到野外试验场,被绑在木桩上,被细菌弹袭击。尽管一部分人挣脱了绳索,但是日军用火焰喷射器喷出熊熊火焰,逼着他们跳入一座大深坑,然后用生石灰活埋。魔术男孩被众人托举爬出坑口,但被日军子弹射中,掉落坑内。王永章侥幸逃出了坑口,也被火焰和子弹击杀。无一人活着逃脱这座人间炼狱。

影片塑造了纨绔王永章变为民族英雄的成长过程。也揭露了战争机器对日军人性的异化,在盂兰盆节大肆屠戮731基地内的“马路大”,节日的温情与暴行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揭露了军国主义对文化伦理的扭曲。

二、微符号叙事:细节织网中的情感共振

731》选择以“饭车”“圣经”“钥匙”等小物件为叙事支点,在碎片化的场景中编织出完整的苦难图景。1012号男孩的“魔术”是其中最具感染力的微叙事符号。孩子总在送饭时给王永章表演小魔术,这些幼稚的把戏,在压抑的实验基地中成为唯一的亮色,也成为王永章转变的精神催化剂。顾先生因拒绝配合日军细菌实验,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却始终惦记着女监中怀孕的妻子。他将写在衣角的遗言交给王永章。当王永章穿越监区,在女监找到顾太太,将衣角递过去时,腹中微动的胎儿与衣角的字迹间切换,让观众意识到,731暴行伤害的不是抽象的“群体”,而是一个个有家庭、有牵挂的鲜活生命。顾太太用纸绳编织婴儿鞋,对孩子寄托希望。老狱友将越狱路线图绘制在圣经空白页上,赋予其“救赎”的象征意义——这里的救赎不是宗教层面的,而是现实层面的生存希望。0012号在临终前对王永章说 “上次没走成,这次靠你了”,简单一句话,却浓缩了前一次越狱的悲壮历史。

这种“以物载史”的叙事手法,让历史记忆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通过魔术球、纸绳鞋、圣经这些具体载体,形成了细节“记忆的接力”,让叙事既紧凑又富有历史厚度。这种以小细节承载大情感的叙事方式,符合叙事学家罗兰・巴特提出的刺点理论——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是刺穿观众情感防线的关键。

三、艺术创新与历史记忆的当代激活

731》在艺术表达上的创新,在于跳出了传统历史题材影片的纪实主义窠臼,通过符号隐喻与感官化镜头语言,让历史的残酷性更具冲击力与反思性。

影片对空间符号的运用堪称精妙。731实验基地被塑造成一座迷宫式的死亡工厂,监区的走廊曲折交错,墙壁上的编号模糊不清,实验室内的玻璃罐中浸泡着人体器官——这些空间设计不仅还原了历史场景,更象征着受害者无处可逃的绝境。

节日的温情反衬暴行的冷酷。当花车游行的音乐与监区的惨叫隐约重叠,当日军士兵在花车前欢笑,而焚尸炉的烟雾在远处升腾时,节日的与战争的形成尖锐对立,揭露了军国主义对文化伦理的扭曲。这种反讽手法,比直接的暴力呈现更具批判力度,让观众在情感反差中深刻反思战争对人性的异化。

在镜头语言上,影片大胆运用感官化表达,让历史的残酷性突破屏幕,直抵观众内心。冰冻实验场景中,镜头特写受害者手臂的变化:从苍白到青紫,再到结冰后的僵硬,最后在敲击下碎裂,伴随着清脆的咔嚓——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活体实验的恐怖,也感受到受害者的绝望的眼神,避免了暴力奇观化的误区,而是让暴力服务于历史真相的呈现与人性的反思。

731》的社会价值,远超一部电影的娱乐功能,它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完成了对历史记忆的激活与精神传承,为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影像支撑。影片以扎实的历史细节与个体叙事,击碎了“731罪行虚构论的谎言。它提醒我们:铭记731暴行,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守护人类共同的良知与正义。


作者:

笔力王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