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里程碑,也是推进核心区老城保护复兴的新起点。精心写好中轴线申遗保护的“后半篇文章”,司法当作为!东城法院积极发挥北京法院涉文化领域审判特色人才高地作用,打造“和合·中轴”法院文化品牌,法官们深入中轴线遗产区及缓冲区,将司法履职与中轴保护深度融合。
即日起,京法网事推出“中轴线上的‘背包法官’”系列故事,捕捉他们背着国徽“打卡”中轴的超燃“枫”景,讲述他们以司法之力守护中轴线文脉传承和民生福祉的真实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中轴线旁的一处寻常院落,看看“背包法官”如何以“京韵”智慧化解相邻纠纷,让法治理性与京味人情交融,为中轴线上的城市更新写下“和美共生”的温暖注脚。
“尊敬的法官同志,跟您说说心里话……只要您到我家南窗前一站,立刻就能感受到眼前那庞然大物存在的闹心、堵心、伤心……诚心盼望您能查明事实,帮帮我们。”
一封字迹工整的手写信,正摆在法官刘勃的面前。
“闹心”的变电箱
这是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案件,原告张大爷是前门东大街某小区居民,自家窗前约3米外的公共绿地内,原有个一米多高的高压变电箱,2024年因老旧变电箱运行年限超过25年,电力公司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将老式机械变电箱拆除,换成更先进的电子变电箱。
这一换,问题来了
新变电箱功能更多、运行更安全,但原先一米多高的旧箱体,摇身一变增高到两米多。张大爷家住一楼,从南窗往外看去,高大的变电箱就在眼前,越看越闹心。张大爷多次投诉未果,将电力公司告上了法院,要求拆除。
第一次开庭,张大爷十分生气,“法官,我住在这儿好多年了,旁边就挨着正阳门,要说这响应支持政策,我没二话,但道理咱得讲,您看这变电箱不仅影响视野,还影响采光和通风,高压辐射对我和老伴身体是不是也有伤害?必须移走!”
电力公司方也一脸无奈。“大爷,这电箱真移不走啊,因为各种技术原因,新变电箱只能在原址,再说报告您也看了,电箱是符合安全标准的,不会对您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变电箱该不该移,能不能移?
刘勃法官决定到现场去看看。
“讲理”的大爷
通过了解,该变电箱距离正阳门距离不到1公里,关系到附近街区约百户居民及周边红绿灯等公共设施用电,是中轴沿线街区更新改造的重要部分。受限于地下电缆铺设等历史原因,如要移走,需重新开挖基坑、敷设管线,可能会导致周边区域停电数月之久,损失不可估量。
同时,刘勃来到张大爷家中,站在窗边亲自感受变电箱对房屋的客观影响,并通过测距仪、卷尺等工具对变电箱尺寸、距居民楼距离等进行了现场勘验。
带着勘验结果,刘勃再次找到了张大爷。
“张大爷,从手写信和跟您的接触,我能感受到您是一位素质高、讲道理的好市民。您看,咱们把问题一样样解决,安全问题,有报告为证。移走问题,客观原因摆在这。采光和视野问题,电力公司可以修剪变电箱附近的绿化树,同时装饰一些好看的图案,还您一个窗外好风景,您看行不行?”
张大爷沉思片刻,一点头“行!刚刚法官您测量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了,您工作细心严谨,我信您!我呀,不仅希望景美,我希望中轴美,咱大北京更美!”
“最美”的风景
几天后,张大爷来到法院申请撤诉。令刘勃意外的是,老人还送来了锦旗,“用国法公平公正处理案情,用诚心为民大众排忧解难”。
电力公司第一时间派出专员与张大爷沟通,充分尊重老两口的意愿,采用了“天坛福”的样式,金底红字的整体设计大气美观,仿佛一件艺术品伫立在窗前。修剪后的树枝清爽无遮挡,温暖的阳光洒进了张大爷的窗台。
装饰改造后,刘勃去张大爷家回访,老两口笑着对他说:“刘法官您看,我们这窗外风景是不是独一份?”
刘勃认真回答:“您二位善良和包容的心,您的‘北京范儿’,比这风景还美!”
中轴线上,从来不只是紫禁城的红墙和钟鼓楼的暮色,还有扎根在这条脉络上的北京人。他们是这条文化脊梁上温热的血脉,是历史与日常交融的注脚。他们天生就敞亮,揣着厚道,更甭提那份洒脱——住过皇城根儿,经过风云变,啥事儿都看得开、接得住。
最美的风景,还有这人间的“热乎气儿”,那股子地道的“北京范儿”。
供稿:北京东城法院
策划:孙莹
图片:姚峥
编辑:姚峥 刘宇航
审核: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