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前生今世(上)从诗话到杂剧
2025-09-20 10: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1

《西游记》的产生,不仅仅是吴承恩个人天才的创作。在他之前,取经故事就已经流传了九百多年。而在他之后,取经故事又流传了四百多年。从唐僧取经到今天,西游取经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将近一千四百年。不仅在中国,就是在整个东亚,尤其在韩国和日本也广为流传。我们将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产生之前的故事称为“前世”,产生之后的故事称为“今生”,梳理下西游故事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中国诗歌产生很早,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却始终没有出现一部汉族的神话史诗。古印度有《罗摩衍那》、古希腊有《荷马史诗》、英格兰有《贝奥武夫》、法兰西有《罗兰之歌》、俄罗斯有《伊戈尔远征记》,德意志有《尼伯龙根之歌》。就连我们的藏族同胞,都有《格萨尔王传》。但是汉族却没有这样一部,描写祖先和英雄事迹的神话史诗。从中国古代神话来看,盘古女娲、三皇五帝,都有可能成为神话史诗的主人公。而盘古开辟、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这些古代神话故事,完全可以成为史诗中的内容。

但是很遗憾,在《山海经》和《淮南子》等古代文献里,对上古神祇和英雄的传说,只有零星的记载。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国文字产生的太早,本来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在没有完善成型之前,就被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了下来。或者是汉族过早地进入农耕社会,适应了定居生活,缺少四处漂泊的流浪诗人。又或者是孔老夫子,关于不语“怪力乱神”和“敬鬼神而远之”的教导,影响到后世的文人和诗人们,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而不是神话传说。总之,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汉族始终没有出现一部神话史诗。但是,明代的小说家吴承恩,却为我们贡献出一部神话史诗作品《西游记》,塑造出一个神话英雄人物孙悟空。

2

在小说《西游记》的故事中,虽然取经的主角依然是唐僧,但主人公却变成了他的徒弟孙悟空。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还要从唐僧,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说起。在《西游记》的第十二回,唐王李世民在给唐僧送行时,从地上拾起一撮尘土,弹入酒杯中,对唐僧说了一句煽情的话:“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但实际上,在贞观初年(另一种说法是贞观三年),玄奘法师要到印度取经时,并没有得到唐王和朝廷的批准。他是偷渡国境,取道西域,途经数十国,备受艰难险阻,最后用了17年,行程几万里,从印度取回了657卷经书。为古代中印文化的交流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被鲁迅称为“民族的脊梁”,被梁启超称为“千古一人”。

玄奘当初是违反禁令,偷越国境去印度取经的。取经归来后,唐太宗听说他途经西域和印度的很多国家,便让他将路上的见闻写出来。要了解这些国家的山川地形、城邑关防、风土人情、文化政治等情况。为大唐日后对这些国家展开军事和外交活动,提供详尽的资料。玄奘法师当然明白唐太宗的用意,用了一年的时间,由他口述,弟子笔录,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写成之后,唐太宗很满意,不仅对他偷越国境的事既往不咎,还想让他在朝廷做官。但是玄奘一心想翻译经书,婉拒了唐太宗的要求。玄奘去世后,他的弟子们撰写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大唐西域记》的基础上,增加了玄奘的生平事迹和游学经历。对取经路上故事的描写,也更加具有传奇色彩。后世的取经故事,正是从这两部书上取得素材,不断流传下去的。

晚唐出现的“传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小说形态,宋代又出现了话本文学。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即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话本针对的是听众,采用的是口语,因此具有口头文学的性质。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话本,是经过下层文人的加工润色,能够为读者阅读的话本小说。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由话本发展形成的话本小说,是民间集体创作的结果。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已经出现。尽管经过文人加工和润色,但保存了民间文学的原始风貌,反映了市民的审美追求和世俗生活的特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为主要人物和情节初步定型做出了重要的准备。

3

而在元代出现的《西游记杂剧》中,不但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都已经出现,而且情节和百回本更加接近。已经包括大闹天宫、唐僧出世、收伏八戒、女儿国、火焰山等主要故事。在《西游记杂剧》中,民间化的程度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更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还保留着对宗教的虔诚,而《杂剧》无论是书写的语言,还是情节的构造,以及人物的性格,都有浓厚的世俗气息和滑稽调笑的意味。而在《西游记》成书前,还有一个过渡本《西游记平话》,可惜已经失传。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推测,应该与百回本的故事更加接近。

我们从《西游记》成书前,西游故事演变的过程来看,这部小说的形成与民间文化的丰富想象力、创造力是分不开的。故事开始传播时,具有浓厚的宗教和官方色彩,后来世俗和民间气息越来越浓厚。主要人物也由唐僧这个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历史人物,变成具有民间特色的神话英雄孙悟空。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历代研究者众说纷纭,但影响最大的有两种。一种是本土说,在我们的古代志怪小说,比如《搜神记》和《补江总白猿传》中,就有猿猴成精的故事。《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神无支祁长得很像猿猴,与孙悟空在神通和个性上相似。被认为是孙悟空的雏形。一是外来说,在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有一个善于变化、勇敢正义的神猴哈奴曼,与孙悟空的形象也很接近。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孙悟空的原型。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或许,孙悟空是受到了多个像无支祁和哈奴曼这样的妖猴或神猴的形象影响,最后才演变成百回本《西游记》中的猴王形象的。


作者:

潘允中的精神家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