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前生今世(下)从小说到影视
2025-09-21 12:2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1

今天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明代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淮安府志》记载,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为生。曾短暂地当过一段时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既有才华又有个性的文人。

自从明代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出现后,在明清出现过很多的版本。主要有世德堂本,即《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清白堂本《新绣全像西游记传》,与以上两个版本内容基本相同的《唐僧西游记》和《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这些都是明朝的版本。清朝有署名丘长春的《西游记证道书》,清代陈士斌评的《西游真诠》、张书绅评《新论西游记》、刘一明评《西游原旨》、张含章评《通易西游正旨》。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家出版社(1954)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的版本,均以世德堂本为底本。与百回本不同的,有十卷“朱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四十回“杨本”《西游记传》。后者被万历年间的书坊主人余象斗收入《四游记》。

2

吴承恩百回本的《西游记》故事出现之后,取经的故事仍然在流传。而且多多少少会受到这部小说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文学戏曲领域,出现了《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西游补》等作品。到了20世纪电影和电视的出现,让《西游记》的影响超出了文学,通过影像的方式,更广泛地得到传播。自从20世纪二十年代起,《西游记》的故事就开始被陆续地搬上银幕,包括《盘丝洞》、《火焰山》、《真假孙悟空》、《猪八戒招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七打九尾狐》,等一大批根据《西游记》中的某段故事改编成的作品。六七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推出了5部西游系列电影《西游记》、《铁扇公主》、《盘丝洞》、《女儿国》、《红孩儿》。基本符合《西游记》原著的故事脉络。

但是1995年的香港电影《大话西游》(包括上部《月光宝盒》和下部《大圣娶亲》),却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颠覆和改写。这两部电影在开始上映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直到1997年后,才开始在内地高校和网络上流传并迅速走红,风靡一时。对《大话西游》的评价,基本处于两极,要么非常喜欢,奉为经典。要么十分鄙夷,不屑一顾。主要的原因在于,影片对《西游记》原著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后现代无厘头的改写。尤其是主人公孙悟空和唐僧的形象,完全被颠覆。其中最大的突破,就是孙悟空有了爱情戏。这对之后的西游题材电影和网络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16年的《万万没想到,西游篇》里,孙悟空成了一个打酱油的角色。2017年,《大梦西游》系列西游题材电影,对大众熟知的剧情进行了重新演绎。2018年推出的《齐天大圣万妖之城》、《大圣伏妖》等影片,都属于蹭《西游记》热度的作品。《魔游记》和《大神猴》系列电影的主角,已经不是唐僧或孙悟空。前者保留了取经的情节,但人物形象和定位被改变。唐僧成为小孩江流儿,孙悟空也变成了少女天诛焱。后者的主人公孙小天,是从孙悟空形象衍生出的人物,情节与《西游记》已没有多大关系。截至2020年的《孙悟空大战盘丝洞》,影视改编西游故事的热度依然不减,但质量却差强人意。

《大话西游》不仅对孙悟空的形象颠覆很大,对唐僧的形象颠覆,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之后的西游题材电影中,《情癫大圣》、《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脱离《西游记》的原有故事情节,对《大话西游》的剧情加以延伸,甚至加入了科幻元素。在这些影片中,唐僧开始取经或继续取经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经历了爱情的幻灭有关。但对唐僧形象改变最大的,还不是中国的电影。自从1970年开始,西游故事在日本被拍成电视剧,统称为《西游记系列》。里面的唐僧被称为三藏法师,由当红女星夏目雅子反串。在之后的日本影视剧中,唐僧都由女演员来扮演,演变为具有女性气质的高僧形象。而在1993年,日本电视台建台40周年时播出的《西游记》中,三藏法师完全变为女性。从此日本影视剧中的西游故事,离《西游记》小说的原著情节越来越远。

3

既然说到电视剧,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的西游题材电视剧的情况。最为我们熟知的,当然是上世纪80年代由六小龄童扮演孙悟空的《西游记》。在所有影视改编作品中,是比较忠实于原著的。1986播出的前25集和2000年播出的后14集虽然相距十多年,但都是让人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在2010年和2011年,中国大陆先后推出由程力栋和张纪中执导的《西游记》,故事虽然基本上忠实于原著,但在具体情节上却都有部分改动。1996年,香港TVB也推出了一部由张卫健主演的《西游记》,但较大陆的三个版本来说,对原著的改动是相当大的。2002年,台港合拍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依旧由张卫健主演,发挥演绎的成分非常多。在改编《西游记》电视剧出现的同时,一些衍生的作品也相继出现。比如2000前后出品的《西游记后传》和《春光灿烂猪八戒》,已经与取经没有什么关系。基本上是根据西游记中出现的人物,自由演绎的故事。

除了影视,《西游记》也被改编成动漫,其中最经典的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60年代和80年代制作的动画《大闹天宫》、《人参果》和《金猴降妖》。而2015年的《大圣归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演绎了唐僧和孙悟空的形象。1999年国产的52集动画片《西游记》,基本上忠实于原著,故事是所有西游动画中最全的。此外,衍生的西游动画还有《金箍棒传奇》系列,以轻松爆笑风格为主,故事中加入了很多流行时尚元素。《西行记》作为续西游的故事,以“还经”为线索,对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演绎。最突出的特色,是加入了很多印度神话元素。在“后西游”动画《宝莲灯》和《大王不高兴》中,孙悟空作为主角的“老师”登场。而在《雄兵连》中,孙悟空担当了类似“教官”的角色。

在《大王不高兴》和《雄兵连》中,孙悟空的对手已经不是中国神话人物,而是西方的鬼怪,甚至是星际间的天使和恶魔。他的形象越来越具有世界化和宇宙化色彩。《西游记》对韩国和日本的动画,也有广泛的影响。比如由动漫《MR孙》改编成的《幻想西游记》,在韩国的收视率非常高,故事有明显的科幻色彩。而在日本动漫《悟空道》、《最游记》和《七龙珠》中,人物情节和故事,几乎完全日本化和科幻化。只能勉强算得上是《西游记》的衍生作品。而高桥留美子创作的动漫《犬夜叉》,明显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

4

最后,我们再说一下网络文学中的西游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悟空传》,这是一部具有黑色幽默色彩的作品。与《悟空传》同时以及稍后出现的有《唐僧传》、《天蓬传》、《沙僧传》等西游题材作品。作者们用第一人称和各种不同的视角,重新改写西游取经的故事,这些作品大多具有讽刺幽默的风格。

通过对西游故事前世今生的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在过去将近一千四百年的时间里,明代吴承恩的百回本《西游记》,是所有西游故事中的轴心,也是高峰。几乎所有的西游故事,都与这部作品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唐僧取经的西游故事,已经成为中国甚至是亚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21世纪的影视动画、网络文学作品中,西游题材不断升温。这说明西游取经故事,已经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而在以后,也必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

潘允中的精神家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