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 22:48
2025年,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87年前用生命接力守护“京字第一号证据”的罗瑾与吴旋再次走进大众视野。9月21日,罗瑾的女儿罗梦一家,专程从北京远道而来,与吴旋的女儿吴建琦、吴建勤相约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见面。
30年前,罗瑾与吴旋在纪念馆首次见面。如今,他们的女儿循着父辈的足迹又走到了一起。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南京见面,就是想把他们的壮举讲给全世界听!”罗梦说。从1938年开始的生死守护,到1995年的父辈重逢,再到2025年女儿们的首次相聚,一本相册串起几代人的记忆。这不只是对父辈的致敬,更是对历史记忆最坚定的传承:让真相永远被看见,让和平永远被守护。
“复刻”父辈三十年前的重逢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灰色建筑,在秋阳里静默矗立,肃穆如一部未合上的史书。这是一个寻常的周日,纪念馆内人流涌动。“你们好,总算见到你们了。”罗梦的声音微微发颤,吴家姐妹快步迎上,三双手紧紧交握,那一握,八十多年的沧桑、苦难与坚韧,尽在不言中。
1995年6月,当时已年过七十的罗瑾,从福建回到南京,与吴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逢。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当年用生命守护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前,相视而笑,留下了珍贵的合影。谜底揭晓迟到了半个多世纪,在这次相见中,罗瑾才知道吴旋是相册的接力守护者,吴旋才知道罗瑾是相册的制作者。
“父亲要是知道我们今天聚在这里,一定非常欣慰。”三位女儿挽着手臂,并肩参观。她们的目光掠过那些雕塑:惊慌奔跑的孩子、痛苦蜷缩的老人,每一尊都是凝固的呼喊。走过万人坑的森森白骨,三位特殊的历史见证者后代沉默驻足,神情凝重。“这就是父辈们当年用生命守护下来的历史。”三人不断交谈着。
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厅,当那本著名的“耻”字封面相册复制品出现在视野中时,三人停下脚步。她们看到,封面上的那颗心仿佛仍在滴血,刀锋依旧凌厉。她们伸出手触摸冰凉的展柜玻璃,像是触摸那段滚烫的过往。
1938年,南京华东照相馆的15岁学徒罗瑾冒死保存下16张日军暴行相片,并制作成册。1941年,迫于生计到汪伪交通电讯集训队学习的罗瑾,将相册藏在了毗卢寺厕所墙砖的缝隙里,后不翼而飞。同在集训队的吴旋,意外在草丛中发现了它。“翻阅后,我父亲紧张又气愤,那时他就决心,一定要藏好它,将来要作为日军侵略中国的罪证。”吴建琦说。1946年,吴旋把相册上交给南京临时参议会,后成为审判日本战犯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尽管生长于不同的家庭,罗梦与吴家姐妹拥有相似的家庭记忆。“父亲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直到晚年,还在书写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回忆录。”吴建琦点头,声音沉重:“父亲说藏相册的那六年,没有一天能睡得安稳。”
从烽火连天到和平岁月,这本相册承载的,不仅是民族的苦难,更是两个普通人用一生完成的坚守。
在留言簿前,罗梦与吴建琦共同执笔。罗梦写下:“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我们应该常来,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吴建琦说。
在罗瑾和吴旋1995年合影处,3位女儿“复刻”了一张合影。30年光阴飞逝,但“祭”忆在接力。
重走父辈来时路
不久前,罗梦带着全家人第二次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那份跨越时空的触动,让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带着丈夫、儿子儿媳,一起回南京看看。
估衣廊,是南京市中心的一条小巷,从民国至今,位置基本未变。相册的故事,源起于估衣廊的华东照相馆。9月20日,周六,清晨细雨霏霏,罗梦一家在估衣廊边走边仔细辨认,终于找到“华东照相馆”大致所在地估衣廊10号。“当年这里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段,父亲当时在华东照相馆当学徒,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加洗了那些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罗梦曾经听父亲提起,日军来取照片那天,用刺刀划破了他的棉袄,警告他不要私藏照片。但父亲认为,那些照片,是中国人的血泪,就算拼上性命,也要让后人知道真相。
如今,估衣廊依旧人烟稠密、市井气息浓郁。罗梦的儿子罗子扬拿着相册封面复印件仔细和妈妈分析:阿公肯定气愤极了,在这里画了匕首,写了一个“耻”字,还画上了心在滴血的图案,“他心里该有多难过!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也要保留下日寇的罪证!”
来到距估衣廊不远的毗卢寺,罗梦在寺门前深吸一口气,她的脚步与八十多年前父亲罗瑾的脚步在此重合。
毗卢寺大殿外东侧一隅,一面高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碑文记载着罗瑾、吴旋接力守护“京字第一号证据”的简史。罗瑾在毗卢寺发现相册遗失后,惊恐不已,连夜逃离南京。他辗转漂泊,先是在上海浦东三林塘落脚,以经营“上海照相馆”维持生计。上世纪80年代,又从上海迁至福建大田,在那里相继开了两家“上海照相馆”。尽管一辈子漂泊在外,但罗瑾一直都是南京口音,心底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从未改变。
“这一走,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罗梦张开手臂抚摸这面墙,仿佛要通过那些粗砺的砖石,触摸到父亲当年的勇气,作为女儿,她既心痛又骄傲,“心痛的是父亲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骄傲的是他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选择了最难却最正确的路。”
超越家族的记忆传承
2015年10月,这16张由罗瑾、吴旋保存的照片作为“南京大屠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在毗卢寺寻访父亲踪迹时,罗梦偶遇一支游学团。“这里就是当年罗瑾藏匿相册的地方”,年轻讲解员的声音清晰有力,“他悄悄将相册藏在厕所墙砖的缝隙里,每天都要偷偷查看是否安全……”这是罗梦第一次在外人的讲述中,听见父亲年轻时的勇敢。她稍稍后退几步,身影渐渐融入人群中。没有人知道,这位普通的银发老人,就是故事主人公最亲的小女儿。但罗梦知道,父亲的故事已经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今年夏天,吴建琦多了一个新身份——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她不止在家庭聚会上将父亲的往事娓娓道来,还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向来自各地的听众讲述父亲吴旋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罪证相册的故事,她希望通过一遍遍的讲述,让历史真相在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
在众多孙辈中,罗瑾最疼爱的便是外孙罗子扬。“其实早在1996年,我就知道了相册的事,”站在估衣廊的街头,罗子扬回忆道,“那时我在福建大田读小学,亲眼看见记者来照相馆采访外公。但当时年纪太小,还不能理解这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如今亲身站在这里,回想外公当年为保护相册与日寇周旋的勇气与智谋,他才真切体会到:“阿公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站在万人坑遗址前,罗子扬凝视着那些累累白骨,悲愤与震撼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真正读懂了外公当年的选择——外公守护的不仅是一本相册,更是一段必须被世代传承的真相。
吴旋与罗瑾分别于1998年和2005年去世。大半辈子异乡漂泊的罗瑾,最终葬回了他用青春守护的南京。令人动容的是,他的墓地竟与吴旋紧紧相邻。两位曾并肩守护真相的老人,仍以这样的方式“续写”着默契。
两家的后人携手为二老扫墓。她们一起向父辈倾诉:“八十多年了,你们当年所做的一切,没有被遗忘,谢谢你们当年守护了那本相册,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昭雪。请放心,我们会把你们的故事告诉全世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午后,阳光破云而出,照亮了整个墓园,也照亮了她们湿润却坚定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