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永定
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 记者 李路 丁文捷 评论员 汤华臻

2025-09-22 08:30 语音播报

时事
进入
长安街知事
看更多
+ 订阅

3000年建城、800年建都,什么是北京的营城基因?

 

答案不是长城、不是故宫,而是母亲河——永定河。

 

北京城的基底,是永定河千万年来搬运堆积的地质记录。著名历史地理学者侯仁之曾如此描述母亲河之于北京的意义。

 

而从更远的视角看,人类起源、民族融合、都城兴起,百万年间,这一切都在永定河畔发生。

 

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城与河”如何共处的漫长探索,延续至今。

 

今年2月以来,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在北京市委网信办、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水务局等单位支持下,跨越五省区市,系统梳理了永定河从古至今的方方面面。

 

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沿着永定河流淌的轨迹行走,从头读懂母亲河。

 

安澜永定润千秋

一条大河奔涌而来,劈开崇山峻岭,激荡雄奇画卷;一段时光徐徐铺展,镌刻日升月落,见证沧海桑田;一种文明绵延千年,文脉赓续,弦歌不辍。孕育北京湾,滋养北京城,其河名为“永定”。

图片
北京门头沟永定河畔灯光璀璨。图源:永定河管理处《大美永定河画册》,摄/胡利明

永定河,这条华北地区仅次于黄河的第二大河,发轫于晋蒙交界的黄土高原,闯过晋北群峰,凿穿燕山屏障,与沿途支流相遇,在下游铺展成广袤冲积扇,最终跨越五省份,蜿蜒数百里,汇入渤海湾。这位“大地雕塑家”,以数万年时光勾勒出华北平原的肌理,形塑了今日基础地貌,更以不息水流浇灌两岸,让这片土地成为文明的摇篮。

沿河遥望,桑干河畔留存着“东方人类第一餐”的酣畅,王府井的烧石与灰烬映照着远古故事里的烟火,东胡林人的聚落见证着定居文明的萌芽,涿鹿盆地的黄帝城记录着民族大融合的肇始。激流声声,无数文明密码隐于河畔,仿若气势恢宏的历史交响。在这片广袤的流域,王朝兴衰与万家炊烟交织,古诗、古寺、古都从河的褶皱里生长,供水、漕运、园林将人的生活刻进河的脉络。永定河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水系,而是承载记忆与血脉的文化图腾。

图片
卢沟古桥“飞”高铁。图源:永定河管理处《大美永定河画册》,摄/张齐

城因水而建、因水而兴。北京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而这座古城的根基之一,正是永定河千万年搬运堆积的地质记录。自春秋燕并蓟、迁都蓟城起,北京的生命水源,便始终与永定河及其故道织就的水网紧密相连。在大河冲积扇的脊背上,先民依河而居、随河迁徙,“左岸之都” 不断拓展。特别是金中都时期,随着北京开启成为都城的历史,所承载的社会发展诉求在规模上、形式上远重于以往。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永定河,尝试引水以济漕运,也真正开启了人与河流的对话。一代代先民用水利避水害、变水害为水利,努力从未停止,磨合从未停止。走在今天的北京城,脚下的土地或许曾是永定河奔涌的河床;眼前掠过的湖光,半数都与母亲河息息相关。这是自然与人类的共笔雕琢,更是河流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永定河冲刷出文明航道,也带着嬗变的脾气——“善徙、善淤、善决”,浑河、无定河、小黄河等诸多名号皆可为证。据水利专家考证,从金代至1949年的八百余载,永定河决口81次、漫溢59次、改道9次。自金、元、明以来,皆在石景山至卢沟桥南一带修建治水工程,为京城筑就屏障。1698年,一项大规模治河工程告竣,清朝康熙帝赐名“永定”,“汤汤之水湍波有归”,寄寓安澜之愿。可仅三十余载,“永定”二字便又被洪水冲刷得模糊。直到新中国成立,党中央下决心根治永定河水患。此后,官厅水库、卢沟桥的分洪枢纽、永定河滞洪水库等一批控制性水利工程相继落成,永定河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这条“无定河”才真正走向安澜,千年愿景终成现实。

水安则邦宁。今日的永定河,是流动的诗行,亦是希望的序曲。近年来,一系列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有序进行,不仅令其成为京津冀联通的生态廊道,更给城市绿色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北京平原段呈现“卢沟晓月”,石景山河段再现“穿林伴花、古今通衢”,南海子公园又见 “南囿秋风”。昔日“心头患”变身如今的公园群落、城市更新示范区、产业活力空间,治理加码赋予永定河新的时代内涵,成就了一张闪亮的城市新名片。

图片
秋日永定河。图源:永定河管理处《大美永定河画册》,摄/武辉

长河不息,今朝永定。

读懂母亲河,守护母亲河。系列报道《千年永定》,请您共同回溯河与城的千年羁绊,感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惟愿永定河碧波奔腾,继续滋养这片大地、这座城市,书写更光明辽远的新章。

千年永定

编辑:丁文捷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