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17:01
1929年,故宫博物院制定各种计划,准备扩充专门陈列室,增加参观路线、开放城墙马道,将紫禁城改建为集博物馆、图书馆和公园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这样,营建一座坚固的现代库房自然被列为故宫博物院建设的重要事项。延禧宫防火险库房的营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这是故宫博物院的第一座文物库房,也是紫禁城内具有防火险功能的现代库房。
延禧宫库房内部工作情景,摄于20世纪30年代。
明信片上的宝蕴楼
首座现代库房定址延禧宫
根据1928年10月颁布的《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故宫博物院直属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据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以及各种专门委员会。1929年春,故宫博物院重新制定计划,对博物馆陈列空间进行整体规划:东部的奉先殿、斋宫、毓庆宫及东六宫划归古物馆,西部的寿安宫、英华殿划归图书馆,宁寿宫则划归文献馆。
按照1929年制定的《故宫博物院概况及将来之计画》要求,在距离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三馆的适宜地点,准备“建筑铁筋洋灰库房一二所,以为储藏贵重物品之用”。为此,故宫博物院专门成立临时工程处,由总务处长俞同奎兼任处长,并聘请时任工务局局长汪申兼任副处长,专门负责古建修缮、库房修建、陈列室改造等工程。
1930年7月,俞同奎电请彭济群会同汪申设计防火险库房。按照故宫博物院原定计划,是准备将1923年焚毁的中正殿、延春阁等建筑加以恢复重建,外观沿用传统宫殿样式,内部则采用现代库房式样,以贮藏宝物兼保存名迹。后经汪申、彭济群等人勘察,认为重建中正殿、延春阁等处建筑,花费巨大,而且以游览之地兼做库房,亦嫌暴露。于是,他们开始把目光聚焦位于东六宫的延禧宫旧址。此处毗邻古物馆和文献馆各个陈列室,而且除水晶宫一座外,四围无房屋,是营建文物库房的理想之地。
延禧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延祺宫”。清初时期更名为“延禧宫”,仍为后宫嫔妃之居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建延禧宫,其位置在凝祥门与昭华门之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遭火灾。宣统元年(1909年),隆裕太后下令在延禧宫兴建一座西洋式水殿。所谓“水殿”,即参仿西方“水晶宫”样式,以汉白玉为材料建造殿堂楼阁,再以铜铁为棂,玻璃为窗。建成后主殿一层,四壁镶嵌玻璃,四周引水环绕,池内种植水草,蓄养游鱼。观者置身水殿之内,可透过玻璃,观游鱼戏水。亦可泛舟环池,赏一泓碧水。隆裕太后自题匾额“灵沼轩”,俗称“水晶宫”。可以说灵沼轩是紫禁城内最早的一座近代建筑,其建筑所需材料及设备大多采购自国外,例如铜质框架和加厚玻璃等。
今日延禧宫库房
落成不久的延禧宫库房,摄于20世纪30年代。
文物库房设计“外旧内新”
根据故宫博物院制定的“计画及方案”,建筑防火险库房计划已经单独列出,并明确了“外表全照中国旧宫殿形式,加以油漆彩画;内部则用铁筋洋灰,照最新式方法建”的设计原则。
1931年1月,汪申、彭济群等拟定《故宫博物院建筑库房及消防设备计画及估价说明书》,拟围绕水晶宫四周建筑库房,并改水晶宫为库内特别陈列室。一、利用水晶宫东西北三面之空地建筑库房。整个库房呈凹字形,分上下两层;库身均用铁筋洋灰筑成,并配德国最新式保险钢铁库门;窗有三层,中国式生铁篦子一层,外国铁窗一层,保险护窗铁板一层。二、水晶宫改为库内特别展览室。周围添装汉白玉石栏杆,修补门窗及内部装修,顶子改筑铁筋洋灰混凝土中国式驼架。三、库房大楼外观采用传统宫殿式,屋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油饰按照宫中旧式办理。
1931年4月25日,故宫博物院约请理事长李煜瀛、专门委员朱启钤,召集各馆处负责人及建筑工程师汪申、彭济群等,召开第一次建筑仓库委员会会议,议定库房建筑设计方案。6月18日,故宫博物院召开第二次建筑仓库委员会会议,组织库房工程招投标,由公兴顺木厂承做。6月25日,库房工程开工。工程在年底基本完成,仅东西库房的琉璃瓦顶和库房内外油饰,因天寒结冰未能完成,整体建筑于1932年春落成。整个库房利用延禧宫水晶宫东西北三面空地兴工修建,库房为凹字式结构,上下两层,使用面积约1500平方米。东西库房长117米,宽28米,北库房长71米,宽51米。北库房的东西两头有一层平屋,作为过道和办公室来使用,且每个库房均有保险门。
匠心选材守护文物安全
新建成的延禧宫库房,在建筑材料和内部结构上是完全按照当时防火险库房的要求来设计营建的。除了库房屋顶的琉璃瓦件由北平琉璃窑厂烧制外,延禧宫库房所用的其他材料大多为现代建筑装饰材料,例如华信工程司承办铁筋材料,协泰铜铁厂承制铁门铁窗,明达商行承装电灯,德商新民洋行采购保险门,自来水公司安装消防水管,天津新通贸易公司购买救火机及附属材料。
延禧宫库房的设计者是留学法国归来的建筑师汪申,同时期的北平研究院理化楼、中法大学礼堂及图书馆皆出自其设计。这些作品有其明显的特点:建筑主体结构皆采用最新西式方法,以钢筋混凝土打造,配以消防、供暖、卫生等设施,力求在建筑的安全性与科学性上达到最优,充分满足使用需求。同时,建筑外观皆仿照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采用出檐屋顶、大门抱厦及彩绘回廊,实现建筑形式的美观及其与环境的融合。可以说,在中西方科学、艺术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延禧宫库房在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西方科学实用建筑技法的结合方面影响深远,成为“俾我固有之壮丽辉煌宫殿式建筑,参以经济适用之欧式方法,而创造一现代化经济化合用化之新式建筑”的经典之作。
然而,延禧宫库房落成之时,正值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之际。为文物安全起见,故宫博物院积极筹谋对策。1931年冬,故宫博物院设立临时警卫处,处长由总务处长俞同奎兼任,副处长由古物陈列所主任钱桐兼任,统一管理和调度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以及历史博物馆的警卫力量,以保护文物安全。1932年初,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等规模较大的文化机关遭到轰炸焚毁,大量珍贵古籍文献顷刻间化为灰烬。自是年2月起,故宫博物院各馆处当即着手撤收各殿内所陈列的重要文物,集中人手进行文物打包、编号造册及装箱工作,送入新建的延禧宫防火险库房保存,并筹划迁移保存诸事。此后数十年,延禧宫一直是故宫博物院庋藏重要文物的库房,由于安全和隐秘的因素而鲜为外界所知。
故宫博物院既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典型产物,也是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曾经作为帝王嫔妃居所的延禧宫因火灾而损毁,但这一空间又因灵沼轩和文物库房的营建而得以延续,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博物馆功能的完善在这里留下了独特印记。
延伸
宝蕴楼:为近代文物管理首立“规矩”
在紫禁城的西华门内,坐落着一座十分特别的西式洋楼建筑,是东、西、北三座砖木结构的单体楼房。位于北部的楼房建有一处阁楼,阁楼的山墙上嵌有一块石质匾额,上书“宝蕴楼”三字。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系统性文物保管与保护的标志性场所,宝蕴楼开创了专业、规范的文物管理模式,为现代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咸安宫到宝蕴楼
据《古物陈列所旅游指南》记载:“宝蕴楼,在浴德堂西,系民国三年就咸安宫遗址,改建为本所庋藏各种珍贵古物之库房,不常开启。咸安宫,原为教习八旗大臣子弟肄业处,殿五楹,东西配殿各三楹,清季晚年,毁于火,惟咸安门三楹尚存。”由此可知,宝蕴楼建成于1915年,为古物陈列所收藏珍贵文物的库房,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在宝蕴楼建成之前,这里曾是咸安宫的旧址,其主体建筑毁于清末的火灾,仅存咸安门一座。
1911年辛亥革命后,退位的宣统皇帝溥仪暂居紫禁城的后廷,前朝的所有宫殿全部由北洋政府接管。1913年初,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呈报总统袁世凯,“默察国民崇古之心理,搜集累世尊秘之宝藏,于都市之中辟古物陈列所一区,以为博物院之先导”,建议筹设古物陈列所,并要求将当时奉天行宫及热河避暑山庄所藏文物运到北京保管展览。
自1913年11月18日起,热河避暑山庄近12万件文物和奉天行宫11万余件文物分批运至北京。起初,热河、奉天两行宫的23万余件文物暂存于太和殿、文华殿、体仁阁等宫殿两侧的配殿或耳房之中。为更好地展示这批清室文物,内务部决定以武英殿为馆舍成立古物陈列所。1914年2月4日,“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之章”启用,古物陈列所正式成立。2月17日,内务总长朱启钤派佥事金绍城监修武英殿工程,以备文物陈列展览。3月1日,古物陈列所工程股呈文内务部,拟请将西华门内原咸安宫教习衙门房屋及咸安门交由古物陈列所,以作改建文物库房之用。
1914年6月2日,“咸安宫门并宝蕴楼东西配楼等工程”正式开工,及至1915年6月工程竣工。据记载,宝蕴楼库房工程主要包括咸安宫门一座、宝蕴楼一座、东西配楼两座,共计建造房屋53间,主要用于储藏古物和出版物:咸安门道前后6间,咸安门内东房一间,咸安门内西房一间,用于存储出版物;宝蕴楼正楼上下3层27间,宝蕴楼东楼上下3层9间,宝蕴楼西楼上下3层9间,用于存储古物。除南面咸安门的整体建筑保留了中国传统官式木结构建筑外,新建的宝蕴楼采用的是西洋建筑风格。整个宝蕴楼建筑为砖木结构的楼房,东、西、北三面新建筑与咸安门形成良好的封闭式院落布局,北面主楼建筑体量最大,外观也最为别致,东西配楼两楼相峙,左右对称。三座新楼均采用大块的城砖砌筑墙身,下部均设有半截露明的地下室,屋顶是高耸的四坡式屋顶,没有曲线及出檐,不铺设琉璃瓦,改用绿灰两色的牛舌瓦。
开创文物钥匙管理制度
宝蕴楼库房工程竣工后,古物陈列所专门设计制作柜橱,用于储藏和陈列珍贵古物。据记载,柜橱分两种:宝蕴楼主楼上下层设抱柱楸木八方玻璃柜8个,以备储列精品瓷器之用;各库房设存储宝器柜140个,均依宝器形式定柜板距离。原来分散存放的古物陆续移入宝蕴楼,文华殿、太和殿以及昭德门、体仁阁各殿宇得以腾出,经修缮改建作陈列展览之用。要保管好数量如此庞大的文物,除了定制一批专用的柜橱之外,最为繁琐的是文物钥匙的日常保管及文物提取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最初,古物陈列所专门订立了各殿库等处钥匙集中管理的规范。其具体做法是,每日需要启闭的殿门钥匙,由主管科员保管,殿门每日封锁后由主管人员封锁验收,并签字盖章。余下各陈列柜格及库房殿门、柜橱钥匙汇存一处封存,并由所长、副所长、会办封识收藏。后来,古物陈列所又专门制定《各库房及柜格钥匙管理细则》,并购买专用保险柜保存钥匙。根据该细则,所有库房门及库房内各箱柜的钥匙以及所有宫殿陈列文物的柜橱钥匙均收存于第一股保险柜内;钥匙均附有钥匙牌,写明库房箱件地点及号数,并配有登记簿以备核查。每日各处钥匙先由各股工作人员汇齐,存入各股钥匙柜,并由各股锁封锁口及标封后,交由第一股保险柜收存。
除了日常的管理规范外,文物点查及编目是宝蕴楼库房管理的一项要务。古物陈列所成立之初,即保存有完整详细的奉天、热河行宫文物清表、目录和清册等。1917年11月,古物陈列所函聘国务院佥事李光荣、内务部佥事杨乃庚、清皇室内务府郎中福启等编辑古物目录,拟定《编辑古物总目办法》七条。1919年《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首先编成,至1925年,金石、陶瓷、杂品等目录也基本完成。1927年,古物陈列所设立鉴定委员会,分书画、金石、陶瓷、杂品四组,延聘罗振玉、徐森玉、福开森、容庚、马衡、陈汉弟、郭葆昌等19人为鉴定委员,开展藏品鉴定和科学编目等工作。1929年,古物陈列所在已点查文物中选定“奉天行宫”原藏铜器精品92种,编辑出版了《宝蕴楼彝器图录》。1931年,宝蕴楼内添设照相室,即为点查文物及出版印品之所需。
开设画馆培养人才
1936年11月16日,古物陈列所“为便利各美术学校学生及中外人士研求国画起见”,呈文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提出试办国画研究室,招选一批有国画基础的青年,入所研习临摹历代绘画。1937年5月1日,国画研究室正式开课,钱桐、黄宾虹、张大千、于非闇等任导师。
为慎重保管及提收画件方便起见,古物陈列所特意将宝蕴楼迤北的旧会议厅等处13间房屋改为临时画室,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室,并厘定《国画研究室研究细则》。每日早9时,古物陈列所派管理员由宝蕴楼库房取出临仿画件,放入画室玻璃框盒内,供研究员研习临仿;每日晚5时,由管理员查收清楚,研究员方能离开画室,临仿画件送归宝蕴楼库房保存。国画研究室招收研究员共计5期266人。古物陈列所利用宝蕴楼所藏历代书画,为当时伏居燕市的画家提供了静心习画的场所,为其日后绘画风格的形成及学术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8年3月,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皇家禁御渐次开放,皇室收藏逐步公开。宝蕴楼见证了清宫藏品的聚合离散,也记录了古物陈列所的肇建归并。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