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苌池镇,距盂县城北18公里。因春秋时期藏匿“赵氏孤儿”而名扬天下。
赵氏孤儿的故事,国人早已耳熟能详,京剧、元曲、地方戏、小说、评书、大电影,可谓应有尽有。听说上千年赵氏孤儿的传说就发生在我们从忻州到阳泉的路上,于是决定探个究竟。
公元前597年,晋景公偏听权臣屠岸贾谗言,一纸令下,赵氏家族三百余口血染宫闱,满门抄斩的惨状。危难之际,义士程婴与公孙杵臼挺身而出,以舍子之痛、赴死之勇,将赵盾之孙赵武从刀光剑影中救出,策马奔逃千里,最终将这缕忠良血脉藏匿于盂山(今藏山)的密林深谷间,一藏便是15载。
程婴在岩穴之中,一边守护幼主,一边教他习文练武,最终等来了赵家冤屈昭雪,而这段故事,也自此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首,让“忠义”二字有了最沉重也最耀眼的注脚。
踏入藏山,便如走进一幅立体的古画。沿蜿蜒山路拾级而上,巨大的水幕墙飞珠溅玉,藏山祠的飞檐翘角渐次显露。
这里的古刹建筑堪称匠心独运:楼、台、殿、堂、亭皆依山傍壁而建,文子祠、藏孤洞、报恩祠等十余座建筑错落分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此行印象最深的当数“保孤祠”与“藏孤处”两处。“保孤祠”里供奉的,并非什么王侯将相,而是程婴那名被当作赵氏孤儿牺牲的幼子,这是全国所有寺庙中,唯一一尊为孩童而立的神位,每一缕香火,都在诉说着“舍子保孤”的悲壮。而“藏孤处”的山洞,便是赵武度过15年光阴的地方。
离开藏山,我们特意走进山下的藏山村。村口老槐树下,几位村民正围坐打牌。我们上前询问,村里是否有赵氏孤儿的后人,众人皆摇头,语气平淡;再聊起那段传说,他们也只是淡淡一笑,心思似仍在牌局之中,或许对他们而言,千年往事早已化作山间清风,寻常日子里的烟火气,才是最真切的生活。
关于“赵氏孤儿”的史实,历来是文人学者争论的焦点。《左传》与《史记》中的记载尚有出入,更遑论后世的演绎与传说。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这段故事的偏爱:千百年来,山西境内的襄汾、绛县、清徐、盂县等地,皆有“藏山”“藏孤洞”“藏孤村”,都称自己是赵武的藏身之地;就连毗邻的河北,也不甘落后,井陉县的赵孤园、邢台县的赵孤庄,同样在为这段传奇寻找落脚点。
细细想来,这份“争抢”,或许是人们想沾一沾程婴、公孙杵臼的忠义美名,或许是希望这段故事能为家乡带来几分人气与生机。但我却真心地祈祷,这样的故事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特别是那个来到世间,就替赵氏孤儿冤死的孩子。大人们在为忠义唱赞歌之时,又有谁想过这个刚来世间,尚不知事孩子的感受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