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对于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诸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ChatGPT、DeepSeek等软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知识获取方式。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借助于不断更新迭代的AI工具,人们甚至具有了创造出“第二现实”的能力,许多的设想仿佛即刻就能转化为实在。
但是,我们同时有必要认识到,所谓的人工智能,虽然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延伸,但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实用工具。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提供给人类的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价值。无论我们从其获取的数据多么详实、理论多么完备,但终究不是有情感、有意志、有道德之人的思想,而是程序运算的产物。
即使人工智能发展到能够在理论理性方面的认知能力超越人类的一天,比如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认知,远超人类的水平。但是在实践理性方面,却无法做出像人类一样的抉择。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和动物世界,就在于其独特的人文性,而这种人文性又体现为道德和审美等方面。庄子曾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人类的道德和审美是相对的,恰恰是这种相对性使人类独立于天地万物。人类生存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以人文性为特征的精神生活层面。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类日益摆脱繁重的物质生产劳动,并为精神文化的创造生产提供越发便利的条件。但却不能“理解”人类的精神需求为何?吃一个甜筒冰淇淋和一顿火锅的感受;听一首音乐和看一部电影的感受,读一本书和写一首诗的感受,并不是“智能”可以体会的。而从社会层面来说,人类对友爱、互助、自由、平等、正义的追求,就更不是“智能”可以理解的了。
从过去数百年的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物质文明的发展是迅速的,但精神文明的进步却是缓慢的。我们甚至可以说,物质产品极大丰裕的消费社会中,人类精神的迷茫失落是前所未有的,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群体是不断增多的,甚至自杀的频率也在增幅。科技和人文的发展处于一种极度不平衡的状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工具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价值上是中立的,比如核能既可以作为生产,也就可以作为毁灭的力量。如果工具理性不能受到价值理性的制约和引导,那么对于人类的文明发展无异于打开的“潘多拉之盒”。
技术作为导致“生存或毁灭”的力量,取决于人文价值对其的规范与引导,使之能够服务于人类的社会伦理和个体道德。而人文价值来源于人类社会历史历代的精神文明积累。尤其表现为音乐、绘画、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人文成果的传承,即那些经过漫长的岁月洗涤而留存下来的人文经典,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而阅读,正是我们发掘和获取宝库的方式。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获取宝库中的内容比之以往要便利和快捷得多,但人们又会面临如何选择和取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