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今天2时19分,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伴着日渐浓重的凉意,来到了我们身边。

秋分至 光阴对折

△图片由AI生成。
·昼夜平分 秋色浓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同“春分”日一样,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
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按农历来讲,秋分之日正居于秋季90天的中间,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岭”。

△图片由AI生成。
·秋分时节 为三候
古人将秋分时节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雷始收声:进入秋分,雷声逐渐消失。古人认为,雷是因阳气旺盛而发声,夏至后阳气渐衰,阴气渐盛;到了秋分,阴气进一步占据主导,阳气微弱到无法再激发雷声,所以雷声 “收声”,天地间的气息从春夏的躁动转向秋冬的沉静。这一现象也暗示着降水减少、天气逐渐干燥,自然万物开始收敛。
蛰虫坯户:“坯” 有 “培土、封塞” 之意,此时,藏于地下的小虫会用泥土将自己的洞穴封口,为过冬做准备。
秋分后气温持续下降,土壤温度也随之降低,小虫感知到环境变化,便通过 “坯户” 的方式隔绝外界寒冷,进入蛰伏前的准备阶段。这一现象体现了生物对季节更替的适应,也标志着大自然从 “生长” 转向 “收藏” 的过渡。
水始涸:此时降水减少,加上天气干燥、蒸发加剧,河流、湖泊的水量开始逐渐减少,部分沼泽、低洼地带甚至出现干涸现象。
秋分处于夏汛结束、冬雪未临的间隙,自然降水进入 “淡季”,同时北方冷空气渐强,空气湿度降低,水分蒸发加快,导致地表水资源 “收支失衡”,呈现出 “水始涸” 的景象,这也是仲秋向深秋过渡的典型特征之一。
秋意起 健康养生

△图片由AI生成。
·季节转换 注意起居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主要为外邪。在秋分之前,受暑热余气影响,温燥现象较为普遍;而秋分之后,秋风渐起,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气息加重,凉燥现象逐渐增多。为预防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升抗病能力。
·顺应天时 滋养身心
秋分至,燥邪盛,最宜润养。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宜多食白色食物——雪梨切块蒸熟润肺止咳,银耳百合粥滋阴安神,杏仁茶抚平秋燥。

今天也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瓜果飘香、稻海茫茫,处处铺开秋收画卷,满是收获的喜悦。

△图片由AI生成。
此时,趁秋风正好,岁月温柔,不妨走出户外,感受清风与秋阳。莫负这一半秋光、一半丰收的美好时光!
部分内容源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徐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