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隐私信息不能成为追星商品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陈雨隆

2025-09-23 17:54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航班信息一条5元”“身份证号码一个3元”……近日,明星行程、身份信息被明码标价,在网上以“白菜价”打包出售,继而引发粉丝在机场、高铁站围追堵截的新闻引发关注。

本属于个人隐私的行程信息,怎么就被挂上了网、标上了价?这背后,是一个“供需两旺”的追星市场。先看需求端,不少粉丝把所谓“接站”“接机”当做低成本追星的方式,希望借此和明星偶像见面聊天甚至获得合影签名。更有“职业代拍”掌握行程后专拍明星出站的“一手图片”“独家视角”,并向粉丝高价兜售。再看供给端,拿到行程信息难度不大,只要有明星团队或航空、酒店等行业工作人员做“内应”即可。虽然明星信息单价不高,但走起量来利润空间却不小,很多人便动起了歪脑筋。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明星也不例外。侵犯个人隐私绝非小事,不仅涉嫌违法,还可能构成犯罪。隐私信息被公之于众,深受其害的不仅是明星个人,更是整个社会。明星因行踪泄露遭到狂热粉丝围追堵截,影响日常工作生活甚至人身安全的报道屡见不鲜。而大批粉丝在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聚集极易扰乱公共秩序,威胁公共安全。艺人被围堵拍照导致高铁站出口“瘫痪”、粉丝机场追星“冲车”被刮倒受伤……种种案例反复给全社会敲响警钟。

打击非法买卖明星隐私信息黑色产业链国家已有不少切实举措,但仍需上中下游同时发力。航司、酒店等机构应提高内部管理标准,防止员工滥用职权泄露客户信息,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内鬼”。网络平台得承担起监管责任,对于平台上涉及贩卖隐私信息的违法行为要及时删除内容、查封账号,斩断传播渠道,并将相关线索移交公安机关。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强“饭圈”管理,引导粉丝社群遵规守法、理性追星。

隐私保护不能沦为儿戏,隐私信息更不能成为追星商品。追星是自己的事,但违法越界,只会伤人害己。


编辑:晁星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