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21:48
9月23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平行论坛在京举办,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文化领域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价值与实践展开深度探讨。
论坛立足全球文明发展现状,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核心,设置主旨发言与圆桌论坛两大环节。与会嘉宾从文明传承、跨国合作、数字赋能等多元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时代意义,提出“以文塑魂”“数字赋能”“人文共生”等关键主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文化共识。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余应福指出,“历史和实践已然证明,世界是一座文明的百花园,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本色。”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引用费孝通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提出文明五大共同特征:丰富多彩、多元共生是固有特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是相处之道;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是发展动力;人员交流、民心相通是重要渠道;合作共生、天下大同是终极追求。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卜阐述了文明多样性的三重价值:是人类社会基本格局,有差异才需交流;是人类进步重要源泉,古代丝绸之路让中国四大发明与阿拉伯医学等互通互鉴;是和平发展必然选择,历史上文明冲突带来深刻教训。他表示:“文明多样性不是负担,而是财富,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平等,才能走向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认为,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全球文明倡议理念相通,“传统是每一个国家文明的‘中轴线’,而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基于对传统的尊重。”他强调:“‘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也是未来世界文明方向,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DG2CI董事长高大伟指出在追求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人文学科的价值,他呼吁确保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尊重文化多样性,“如果我们想要和平公正可持续的未来,我们必须要不仅仅投资于智能的机器,而是更重要的智慧的人类。”
嘉宾声音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余应福:
“以文塑魂”促进民心相通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本色,交流互鉴则是文明繁荣的必由之路。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对话;如今,中国影视剧、《大中华文库》等文化成果出海,更是“以文塑魂”促进民心相通的生动实践。
推动文明互鉴需把握四大核心:一是以文塑魂,用文化唤醒人类对和平正义的共同追求;二是以文为脉,让“人民至上”“和合共生”等东方智慧为全球治理提供启示;三是以技促新,依托互联网与多语种传播,构建文明互通的数字通道;四是以鉴聚力,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挑战中,将全球文明倡议转化为务实行动。
我们呼吁各国坚持平等相待,摒弃“文明优越论”;坚持开放包容,打破文化交流壁垒;坚持互学互鉴,让文明多样性成为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意大利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主席、米兰大学教授梅毕娜
为人类共同的未来凝聚文化共识
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之行,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重要里程碑——他穿汉服、译儒典,将中国文化引入欧洲,也把西方天文、数学知识带到中国,这种双向交流的精神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西方文明从古希腊“民主”理念、古罗马“法治”传统中汲取养分,而中国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类平等”的先进理念,比欧洲法国大革命倡导的“人人平等”早了十几个世纪。如今,手机、电视等现代媒介让各国文化交流更便捷,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聚焦东西方文明的共同价值,用艺术、教育搭建对话平台,摒弃“东方与西方分离”的过时观念,为人类共同的未来凝聚文化共识。
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副局长乐玉成:
推动国际间数字文化共享
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文明交流的形态,它既是“破壁者”也是“赋能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云游”敦煌莫高窟与巴黎卢浮宫;借助AI修复,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能重现原始笔触;一条短视频24小时内可译成30种语言,让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2024年故宫线上展览全球访问量突破10亿人次,正是数字赋能文明传承的典型案例。
但我们也需警惕数字时代的挑战:“算法茧房”可能加剧文化隔阂,数字鸿沟或导致文明参与不平等。为此,应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以数智化赋能文明建设,加大文化资源数字化投入,推动国际间数字文化共享;二是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鼓励开发沉浸式、交互式文化产品;三是筑牢数字文明价值根基,让技术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而非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