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22:52
平行论坛现场
9月23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办。本场平行论坛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指导,北京市文联承办。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五十余位文化界、科技界嘉宾,聚焦文艺发展新趋势、新现象,深入讨论“文化原创力”内涵以及“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的路径,为提高“文化原创力”凝聚共识、贡献智慧。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世名,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董素玉,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高天,广西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严霜,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北京社会科学院院长贺亚兰出席平行论坛。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世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花建;意大利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斯特凡诺·凡塔科内(Stefano Fantacon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合会副主席暨专业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蒂托·洛雷菲斯(Tito Lorefice);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科幻作家王晋康;剧作家何冀平;太阳马戏娱乐集团战略发展副总裁弗劳伦特·贝利-拉博(Florent Bayle-Laboure);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以“文化原创力”为关键词,从文化软实力、数字文明新秩序、科技发展下的文化新生态、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人文思想重构、文艺创作原动力、人机共生创作的前景等方面发表了精彩演讲,既有对科技传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探索,也有对人工智能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入思考,还有对深化中外科技、文化领域交流合作的热切期待,饱含真知灼见。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主持平行论坛。
高世名以“协同演化:数码主体的‘近未来’”为题展开演讲。
他表示,人工智能其实是艺术作品而非艺术家。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就越需要艺术智性;数字虚拟技术及其幻觉工业越发展,身心交感的艺术经验、从艺术经验而来的感性和感兴就越可贵。
他并不担心人类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一方面,真正的创造者不会失业,能够被替代的就不是真正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使用AI、发展AI,不是为了替代人类既有的能力,而是以“人+AI”这种从未有过的智能体发明出新的东西、开发出新的能力。
艺术家的使命是让人们在日益智能化、自动化、虚拟化的社会中,保持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在混合现实、多重世界的状况下能够安顿身心,把今天的科技重新转化为一种人类智识和世界经验,让今天的艺术重新回归感觉之开发、世界之探寻。
花建以“从文化软实力到数字文明新秩序”为题展开演讲。
他指出,从动态的角度看:文化与科技呈“双螺旋结构”交融推进的机制。文化通过符号系统锚定群体的意义坐标,科技借由技术装置解构既有的认知边界。
从科学技术激发创造力的角度看:科技从科学思维、技术工具、科创机制三层次促进文化原创力。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历经“大分流”“大合流”时代,当前正处于数字化与智能化解除思维约束的“大场景时代”。
从文明建设的角度看:数字化潮流正在重塑文明新秩序,更新人的文化身份;在数字孪生、数字原生、数字创生三个维度开辟创造力新空间;数字化改变文化地理格局;重塑国际文化贸易,推动全球文化贸易增长。
从中国力量的角度看:中国努力研发核心技术,在全球文化价值链上持续攀登,在国际文化贸易中主张以发展为核心,以共享为目的,以创新为动力,成为全球文化贸易“8”字形大循环的中心节点,持续发挥了中国正能量。
斯特凡诺·凡塔科内(Stefano Fantacone)以“技术发展时代的文化新生态”为题展开演讲。他指出,数字创新主导着当下,并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塑造未来。
技术进步会导致同质化,生态系统依赖生物多样性而繁荣,同样,文化体系也依赖多样性而兴盛。当同质化与多样性出现对立,我们没有理由追求社会和文化的同质化,相反,通过多样性实现演进才是更有利的选择。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种不同的创新文化路径,而文化多样性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技术创新成果。然而,仅靠市场无法保证这一结果,中国和意大利都拥有延续千年的文化遗产——这一遗产可以作为深化联系的基础,两国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开发能够保护和促进文化遗产的技术,采取一种既重视多样性又重视效率,既强调保护又强调创造的路径来推动技术进步。
将创新引导到这一路径上,实现的不仅是增长,更是桥梁。创新不是抹去过去,而是更新过去。如果意大利和中国共同推动技术进步,那么技术不仅会将其市场联系在一起,还会将文化联系在一起。
蒂托·洛雷菲斯(Tito Lorefice)以“艺术之风——扎根传统,展翅翱翔”展开演讲。他指出,文化原创力在今天既非与旧传统决裂,也非将自己锁在不可触及的过去。
我们把文化想象成一条河流。这条河流承载着前人之水,始终奔涌向前。正是这种永恒的流动,让文化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原创力是深度,是真实性,是我们的声音——每个群体所保留的独特声音——与其他声音对话而不丧失其本真的能力。文化原创力既是一种主权行为,也是一种慷慨之举。它是一种身份认同,同时也是一种开放。科技无处不在。它连接我们,改变我们,塑造我们。它可以成为催化剂,成为让新的表达形式蓬勃发展的土壤。要保存与改造;要与科技为伴;要以艺术为指南针。
木偶和皮影是一门质朴的艺术,已伴随人类数个世纪,遍及所有纬度,它的奥秘始终如一: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灵魂。它是一种普世语言。仅需简单元素,便能实现某些尖端科技难以企及之事——创造情感与思想的共享空间。它是变革时代中文化之意义的有力象征,昭示着即便在高度科技化的世界里,真正的魔法不在装置之繁复,而在情感之深邃。文化原创力不在于精妙复杂,而在于触动人类灵魂的能力。而当代科技的意义正在于此:不是消弭传统,而是赋予其新视野;不是标准化,而是倍增可能性。
中国以数千年历史证明,传统与现代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中国既懂得保护遗产,也善于重新诠释这些遗产。它不仅利用科技来发展产业,而且保护记忆,教育新一代,并向全世界开放文化空间。中国证明了文化并非装饰品,而是发展的根本所在。它也示范了一个民族如何与世界对话而不失去自己的声音。
刁常宇以“解码千年丹青:‘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看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的永生与新生”为题展开演讲。他提出,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密码的“千年丹青”,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标识和文化根脉。只有以科技之力,解码文化基因,激活原创动力才能让它们跨越时空,永葆青春,并将其蕴含的智慧与美感创造性转化为当代文化发展的源泉。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它致力于通过前沿科技,对散藏于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进行系统性征集、整理、出版和研究,为中华文明基因的传承与解读,构建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宝库”。
科技是打开这个宝库,激活文化原创力的关键密钥。“大系”的终点不是出版一套精美的书籍,而是让沉睡在库房里的珍宝,成为激活新时代文化创造的源头活水。它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典范。
科技之于文化遗产,不仅是“守护者”,更是“解码器”;不仅是“保存者”,更是“唤醒者”。它破除了种种界限,让千年丹青的生命在数字空间得以永生,更在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中获得新生。
王晋康以“奇点时代人文思想的颠覆与重建”为题展开演讲。他指出,科技原是人类用以变革外部世界的,却忽然反过来变革人类自身。
科技爆炸让人类文明达到“奇点”,在这个“奇点来临”的历史关口,我们能大略看到前进途中有一座高山,但无法看到山顶和山后的景色。人类只能尽力找出一个可能正确的方向,用试错法谨慎前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克隆羊为代表的基因技术把科技对人类的“补足式异化”提升到“改进式异化”;以国际象棋领域“深蓝”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挑战了人类最为珍视的智慧。这两项科技突破都解构了人的神秘性。
现代人文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人文思想的初萌源于农业生产力发展,却建立在“人类自身神圣化”基石上,但这种“神圣化”并不符合科学理性,并被高度发展的科技逐渐解构。人文思想因科技初萌而建立,又因科技跃升而解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作为一个习惯于“踮着脚尖向前看”的科幻作家,他对新的人文思想提出三点设想:
一是新的人文思想要抛弃以“人的神圣化”作为自身的基石,强化对群体利益的尊重,同时继续肯定个体的价值、尊严和独特性;
二是新的人文思想必须顺应科技的最新进展,科技伦理要符合人类群体利益;
三是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涌现意识,形成新的文明并与人类互利共生,则新的人文思想应当普适于这两个文明。
何冀平以“原创——寻找光的历程”为题展开演讲。她表示,创作永远是全新的,没有重复不可模仿。每一次都是寻找光的历程,不停止的求索,直到看见光。
原创不易,首先是“新”。新和创,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对所见所闻的理解认知,越深入越好。AI成形快,但不一定新,它只是提醒,不能替代。不能图快,图快是放过自己,最终害的是作品,害的是自己。
其次,视角角度来自作者独特的文化表达——作者的阅历、思考,不停止的索求。作家要有第二双眼睛。作品的成败,取决于作家本身的生命状态。
此外,原创要素包括敏锐感知、深入理解,独特表达。写历史剧不是写历史,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的自由。文学创作也是科学,和科技有共通之处,知识、技能、智能的总合。
原创力和学历、头衔、名声没有关系,原创力来自原动力,它深植于内心,每个人都不一样。不仅要创作剧本,还要创作观众。一段看似俗套的陈旧历史,有了它不过时不落俗套的新意,在于视角角度和着笔之处。不被时间和观众抛弃,来自原创力。而创作、原创力的秘诀就是真实、真诚,故事要真实,作品要真诚。这两个“真”,保持创作的原创力、原动力,创作出新的有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作品。
弗劳伦特·贝利-拉博(Florent Bayle-Laboure)以“重塑现场娱乐”为题展开演讲。他表示,创意无国界,全球已有超过四亿人看过太阳马戏团的演出。每场演出都面临独特的科技与技术挑战。他们将“突破创意和物理界限”刻进DNA,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化不可能为可能。
艺术与科技结合使演出令人难忘。现场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技感:从剧场设计到舞台、灯光和多媒体、服装、杂技、音响和道具,甚至无人机的使用等,科技运用无处不在。
科技是情感放大器,他们希望带给观众的不是科技手段、人为设计,而是情感共鸣。将科学转化为情感是最终目标。观众离席时谈论的并非科技本身,而是演出带给他们的感受。最硬核的科技始终是为观众创造奇迹与惊喜。未来将持续推动科技与创意的融合,重塑现场娱乐。
沈阳以“AIGC文化原创力实践的思考”为题展开演讲,他是首位由AI自动生成发言稿的文化论坛嘉宾。他表示,大部分人说AI没有原创,AI可以做组合,做融合创新,所谓融合创新就是看不出来从哪里变过来的。 AI可以大规模无限生成,只要跟它对话,它可以批量出东西,但它生成的内容是不是符合真实世界需要的,我们要进一步去探讨。
我一直在关注AI的无限性和价值,我们要寻找的维度就是人机协同和人机共生。想象力包括技法,在AI时代变成了与AI交流的技法,每个人都能创作。文化原来模式的稀缺性,通过AI就降解和消解了。在人机共生当中你能找到一条人机协同的通路,你就是原创。
未来就是一个混合智能的时代,通过AI可以去提问、协作、创造,让问题成为与AI之间的活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我们所有的想法都表达出来,让AI完善,相信我们将迎来一次新的文艺大复兴。
赵依芳以“技术驱动,文化先行——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为题展开演讲,从“内容创新”“科技驱动”“产教筑基”分享了实践与思考。
一是内容为王,以精品筑牢文化传播根基,以爆款IP驱动文化出海。好内容永远是文化出海的“根”与“魂”。只有扎根中华文化沃土,才能孕育出打动世界的精品;
二是科技驱动,以AIGC与矩阵化全球布局,打造中华文化出海新引擎。AI浪潮驱动“东西方文化平权时代”加速到来,成为重构文化传播格局的关键变量,为中华文化复兴与全球传播带来了空前机遇;
三是产教融合,以影视技能人才培养,构建国际传播新型人才队伍。文化强国建设、国际传播能力提升,需要科技能力与艺术创新的融合者、内容生态与用户思维的破局者、文化生态与国际视野的传播者,需要一支“懂文化、通技术、善传播”的人才队伍。她希望与全球同行携手,以技术突破文化壁垒,以IP链接全球情感,让既饱含“家国情怀”厚度、又具备“科技赋能”锐度的中国视听故事,在世界舞台绽放更加耀眼光芒。
连玉明以“让人工智能激发文化原创力”为题展开演讲。他从三方面提出观点:
一是人工智能本质是文化问题。它也许是人类最后一次技术革命。人工智能不仅挑战我们的体力和脑力,更重要的是挑战我们的心力。从更深层次讲,人工智能挑战的是我们的价值观、伦理和文化;
二是需加速构建人工智能与首都文化深度融合的叙事体系。首都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创新中华民族叙事新体系,搭建中华文化传播新载体,拓展中华文明对话新渠道,以更高水平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提升中国软实力。其中的关键,就是推动先进文化与先进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激活文化原创力。人工智能不是艺术的终结者,而是打开了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人类正在学会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重构AI艺术叙事新体系;
三是要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奥运会的举办推动北京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正在形成“一核两翼”首都发展新格局。北京正在形成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主导,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廊——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不仅正在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高地,成为全球人工智产业高地,也必将成为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
王一川表示,在奔涌向前、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时代,科学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驱动文化创新的超强引擎,孕育文艺创造的丰沃土壤,深刻影响和重塑文艺创作的格局和境界。期待通过在数智时代思考如何用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以文艺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并与世界更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对话,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表示,对于当前文艺家和文艺界来说,如何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激发文化原创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这场论坛就是希望凝聚共识,发挥职能,团结引导艺术家积极投身科技+文化浪潮,创作更多体现文化原创力的优质作品。
现场观众
论坛现场
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相关负责同志;北京市和河北、广西等外省市宣传文化单位负责同志;北京市有关区文联负责同志,文化领域专家学者、文艺家、社会组织代表等参加论坛。